
多年前,饱染博览中原文化真味的青年马达,携学术抱负从河南出发,负笈德意志,跟随一位荷兰裔教授,辗转欧亚研究越南历史。如是数年,历经不足为外人道的秘辛,撰成这部《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大著甫成,于马达个人,是戴上了博士帽;于学术,则是较为妥帖、相当出彩地填补了一片不大不小的空白。这当然跟马达天赋异禀、刻苦用功、几易其稿大有关系,但最得益于其学术经历、成长机缘涵养生成的国际化视野,“站位中越看中越,跳出中越论中越”,以广博多样的史料为根基,以大历史观为视野,以文化为主线,提纲挈领中越两国千年的激荡、碰撞、认同、融合,透彻剖析了各美其美的文化动力,理性论证了美美与共的文明逻辑。
中越山水相依,彼此经历了郡县时期、宗藩关系、互为独立国家等历史阶段,交通频繁、交往深入,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曲折、复杂、多样,同时越南文化对中华文明亦有多层面的互动与反哺,欲用精炼的篇幅钩沉、再现千年来或宏阔或细微、或匿迹于岁月暗河或各说各话以致模糊扭曲了真相的历史图景,实需大匠运斤之功力、断鳌立极之勇气、披沙拣金之智慧、融贯中外之格局。
一切已知的历史皆非真正的、完整的历史,马达这部著作到底有几分接近历史真相呢?我自然无力评价。我能够说的是,这本书同马达的其他历史学论著一样,秉承了一贯的治学态度和精神:不求搭建“通天塔”,不屑于揭示所谓的“密码”,亦不求轰动效应,而是坚守整体史学观,坚守民族、文化平等原则,在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上研究中越文化史、交流史,踏踏实实地为学科本身的建设奠定基础。他的研究如同他的做人:很少像花儿一样鲜艳,却始终保持树一样的长青和挺拔。
马达这部《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以回望中国文化与越南古代历史为开篇,以汉字、儒家学说、科举制度、科学技术等为主要考察对象和研究核心,条分缕析越南社会、越南民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体认、接纳、“越南化”的文化心路、演进机理、历史路径;以越南古代农业、建筑师阮安、兵制和火器制造等为关键词,得出了古代越南文化对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亦有互动与反哺的持平之论。其立论、其论证、其行文,崇尚“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等原则,彰显了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内核,强调了文化多样性、文明互鉴、求同存异的重要性。
马达认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中国古代文化确曾对古代越南产生重要影响,强调今天的人们应以开阔的胸怀和气度看待历史,以正确的民族文化心态对待历史,把握文化交流的特点和意义,同时要全面、客观研究世界其他文化因素对越南文化生态的影响,尊重现代越南知识阶层的中国情结,正确认识历史上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历史上,中越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双方的进步发展,今人应以“扬弃”态度保护利用这笔文化遗产。这些真知灼见,对当代中国以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国家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尤望马达做更深入、更系统的进一步研究。
“史”是人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可以知兴衰、更替,可以“资治”,甚至有“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的说法。“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可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和历史学者长期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一些著名的史官甚至成为“秉笔直书”“舍生取义”的代名词。可是到了当代,历史学和历史学者开始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攻击。据我所知,当代不少中国人对所谓的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是有保留的,甚至有所诟病的。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大众素质退化,是世风不古,是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在急剧退步?读完马达这部《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我似乎领悟了一些答案。
说到马达博士,我想起了一位比较著名的博士——胡适之博士。胡先生有一个著名的座右铭,是一副对联:“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上联屡屡被世人引用,下联被提及的机会却不多。我倒认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下联的外延和内涵也许更有借鉴价值。多读点好书,建议从《一脉相承:中国古代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