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2023-11-15 11:50 来源: 文旅中国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我虽然离开故土,当了65年的北京市民,骨子里却依然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辽南乡下人。一望见望儿山巅巍巍的慈母塔,我就来了能耐;一见到白沙湾湛蓝的海水、树影婆娑的海岸和岸边一片片徐徐飘香的苹果园,便立刻聚增了精气神;而一旦接到故乡文友们新出版的精品佳作,更要立刻废寝忘食地投进书海。


你看,眼前平展展地摆放着故乡文友、文坛老兵李钟敏行笔书成的《〈红楼梦〉诗词曲赋金文墨迹》。这是一部珍贵、奇特的书,这是一部很有学术水平的研读《红楼梦》的参考书。这部书有三大看点:一是可以观赏《红楼梦》中全部诗词曲赋用钟鼎文(也称金文)写成后的姿容,进一步具体、亲切、直观地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可以赏读作者与夫人黄希良赏析《红楼梦》的随笔,解读《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梗概;三是可以学习、借鉴作者对《红楼梦》中全部诗词曲赋译成新诗的经验。


汉字是古老、优秀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标志。它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是金文,对于今日的国人来说,那是很难懂、很难认的,目前全国认识金文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可是,钟敏兄进入古稀之年以后,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耐心很好地掌握了它。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好多内容特别是诗词曲赋等是用半白半文的文字写成的,艰涩难懂之处很多,而且历史典故、民俗知识数不胜数,如果没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渊博、扎实的文史知识,要完成这一浩大工程,是万万不可能的。


本人是从事外国文学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的甘苦颇有体会,对这个行业的事理也略知一二。我觉得对外国文学翻译信、达、雅的要求,也适合于把中国旧体诗词译成现代新诗。钟敏、希良将《红楼梦》中的全部诗词曲赋译成现代新诗的工作完成得十分成功、出色。首先,每首原作的内容都译得非常准确,也没有随心所欲添枝加叶,很忠实于原文。另外,钟敏兄是位经验丰富的剧作家,写过多部歌剧,写新诗、歌词对他来说,那是轻车熟路,因此,每首诗的译文都很通畅易懂、悦耳动听。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每首译诗译词都译得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悠扬甜润。这部书是真正的艺术再创造。


作为65年的挚友,我对他们二位在漫长而艰难的前进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清清楚楚铭记在心的。事情需要从头说起,那是1958年秋末冬初,盖平县(后改为盖县,今日称盖州市)文化馆,因为要创作歌颂在辽南家喻户晓的人物杨运区长的英雄事迹的大型影腔戏(今称辽南剧)《望儿山下红旗飘》,请了10多个业余作者在文化馆忙活了约20天,其中有包括我在内的熊岳高中的4个学生。当时我19岁,读高三,钟敏兄26岁,风华正茂。我对他很仰慕。他对戏剧很内行,在音乐方面很有才干,气质上又很淳朴、谦逊,待我们温和而亲切,这又增加了我对他的好感。


不过,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对人生道路果断而正确的选择。自东北光复到解放战争大反攻那段时间,十四五岁的少年李钟敏投进共产党领导的白山艺术学校,走上了红色革命之路。此后,又回到已经彻底获得解放的盖州,先是当了小学教员,不久后在县文化馆做群众文化工作,直到离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一口气写了《金菊花开》《碧流河畔》《情满山乡》《大雁齐飞》《江姐》《雷锋》《张志新》等剧作,演遍城乡。上级把县文化馆、县图书馆两个馆长的重担交给他,当时他正是年富力强的好时候,真的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大干了:办培训班培养业余作者,搜集美术、书法作品办展览,邀请学者、专家作报告、搞讲座,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离休之后,他和夫人仍不辍劳作,先是与张柏、王一鸣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研究室合作,成功地编辑、出版了6斤重的《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不久,老两口又编出一部中国老年书画集《映日荷花别样红》,最近则全力以赴,推出了《〈红楼梦〉诗词曲赋金文墨迹》。


如今钟敏兄已经92岁,希良嫂90岁,依然身体康泰、精神矍铄,还踌躇满志地对我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享受吗?不!是为了多干活,多做事情!”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啊!


2023年11月15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