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群红漫卷下的生命意味——赏评舞蹈《簪花一卷》

2023-06-20 13:34 来源: 文旅中国

中国人对花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万花有灵,生生不息。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就是百花生日的庆典,而在唐代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人又与花相映相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怜花爱花、叹花咏花,无数佳作名篇流传至今。这些对花的情愫在舞蹈《簪花一卷》中同样也得到了延续——“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在似花非花间,在含苞待放处,在花卷花舒中,处处可见生命原初的活力。通过对舞蹈中形式要素的分析,可探寻《簪花一卷》中花意象背后的美学特质与文化心理。

描形:似花

从直观、显著的外在特征而言,《簪花一卷》与花密切关联。舞蹈在服装上颇有讲究,演员们身披红纱,纱衣的层次由红渐粉,层层叠叠。裙摆曳地,拢出圆润饱满的弧形,恰似含苞欲放的花朵,胸口处则以绿丝绦点缀,让人联想到花茎花叶的鲜翠透亮。而舞蹈的动作设计也与服装之美巧妙呼应。从动作质感来看,演员们以“气”带“身”,以步伐的流动和身体的回转将裙摆展开,随即又敛身内收,裙摆便以一种卷动的态势合拢,形貌如云端之花,其动势飘逸而不轻佻,雅致而不沉闷,给人以灵动鲜活的感受。

当观者进一步聚焦于动作的细微之处,则会发现演员的肢体无时无刻不暗合着花的样态。这一特征在手臂动作上尤为明显,舞者在做动作时并不是将手臂全然地舒展开,而是使大臂与小臂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V”型的夹角,这就使得每一个舞姿都是将收未收、呼之欲出的,并无空间上的压迫感与挤占感,让人联想到园中看起来开得最舒适的那一簇花。“酒饮微醉,花冠半开”,尚未烂漫,但花期可待,半开半掩之中蕴含着无限的憧憬与可能。

写意:非花

尽管舞蹈中出现了许多与花相呼应的细节设计,但该作品并不是全然为了写花而作。纵观全舞,可以发现作品没有单薄地去模拟花开花落,也并未借由簪花去引出某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当观者从似花的表象中进一步深入时,习惯了故事与表达的人也许会隐隐感到困惑。按照以往的思维惯势和审美经验,一些人会认为这部作品应当与《簪花仕女图》有着密切联系。但作品却并未遵循这种思路,而是令人惊喜地呈现出一种凝练超脱的美的境界。关于这一点,编导郑璐直言,自己并非想要一个围绕具体文物而生发的衍生品,而是更希望以今人之心,揣古人之意,通过花的意象,经由舞蹈身体语言,去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作品更希望去触碰、去谈论的,其实是生命这一终极的艺术命题。

(编导郑璐指导排练)

这部作品中,花与生命之间,究竟是以怎样的方式被串联?或许可以从郑璐对作品的相关描述中窥见某些灵感与情感的闪光碎片。郑璐将作品形容为一种“超越程式的浪漫”,即并不是去模拟名画的画卷本身,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自身买花、爱花的生命体验。提到由花生发出的想象,郑璐脑海中浮现的是处于最美年龄的少女,纯净美好,尚未定型,还未负担起许多尘世间的重量,而这恰好与作品所要表达的初唐意象相吻合,是同样的上升趋势,同样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审美期许之下,作品最终形成了温柔有力的内核,群红游弋,衣袂翻飞,花的活气与人的灵气相知相融,升腾出一个时代的生命气象。

谈美:论花

当谈论起希望观众在观看完这部作品后体会到些什么,郑璐坦言:“最希望他们看到的就是美。”对于中国古典舞的编导而言,向观众呈现美也许并不是一件难事;对于欣赏中国古典舞的观众来说,对美的体验也已十分寻常。但演员姿容的华美与舞蹈动作的炫美远远不足以构成美的全部。美的层次是丰富的,而其背后的含义又远比想象中要来得深刻。在笔者看来,编导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许多抉择,看似只是有感而发或是灵光一现,但其中的一些审美倾向却真实地承载着或许编导自身也难以觉察的深层因素。

花的意象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描绘美人或是感叹光阴,例如李白的《清平调》中:“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又如崔护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美人与花朵,经常处于一种互相对应的关系之中。郑璐同样感怀于这种人花相映、物我合一的心绪,因此在作品中以观花、赏花、簪花、咏花四种不同层次予以呈现。独舞的少女与群舞之间,构成了一种饱含意味的对应关系,群舞对于女孩而言,既是具象的花朵,又是内心情感的外化,在二者的相互交融间,生发出一种物我两忘的东方传统意境之美。

常言道:“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的美丽是转瞬即逝的,存在着时间上的局限,正如人类有限度的生命,也恰似年轻人热烈鲜活却一去不复返的“花期”。作品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审美思维之上,在时空的限制中极尽浪漫。例如,尽管与簪花相联系,但作品中并没有选择去展露唐代女子的丰腴身姿,而是去呈现未饱和的少女感。从动作所占有的空间来看,虽然处处体现了作为“花苞”的限制,但在动作质感上却做到了张弛有度,体现出空间中的游动之美,再加上衣衫裙摆处大片动人的鲜红,如血似火,直接赋予观者生动的视觉体验,生命的内在张力便淋漓尽致地显现了。

总而言之,《簪花一卷》这部作品延续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审美传统。无论是历史与当下,抑或是创造与继承的话题,都在这支舞蹈中得到探讨甚至回答。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重现或复原历史,更像是一种得其意而忘其形的、对于中国古典文化情志与意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人赏花,今人亦爱花,在光阴的流转间,或许身处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共享的是同一份生命体验。正如李白所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月如此,花亦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品向观者传达出一种赏味人生的超然心境,站在今人的角度回望历史,朝代有气象,人生有花期,恰似舞台这一方天地中的群红漫卷,每一朵都是正当时的、燃烧跃动着的生命精彩。

(文中图片由创作团队提供,除特殊说明,均为作品剧照)


责编:朱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