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你好中国画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一群人的患得患失,一个人的俯仰一世(附高清全卷)

2023-12-28 14:01 来源: 文旅中国

有这样一幅画:

还没等作者画完,收藏人就因担心别人巧取豪夺,先行在卷末题跋确定归属;

有人爱它爱得细水长流,一日不看就无法入眠,痛失后凭记忆又复刻了一幅;

有人爱它爱得发狂,临终打算将此图陪葬,又担心有人盗墓,索性将它焚毁;

哪怕只有1/7的篇幅,浙江省博物馆也毅然决然把它奉为镇馆之宝……

(富春江畔的新桐:绵绵青山静卧在后,一江春水铺陈在前)

(富春江碧波荡漾,青山润朗)

它就是《富春山居图》,

以富春江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采用散点透视法,

追求与山水融为一体,

有“画中之兰亭”的美称,

也有和《兰亭集序》相似的传奇命运。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富春山居图》究竟有什么魔力,

能让历代人前赴后继地去爱?

一切,还得从作者黄公望谈起。


时不利兮,仕梦碎

(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原名陆坚,常熟人,

7岁左右时父母双亡,

后来过继给永嘉黄公为义子,

年过九旬的黄公,

见到如此聪明伶俐的孩子喜出望外,

朋友也来祝贺“黄公望子久矣”,

于是陆坚便得名黄公望,字子久。

(黄公望,擅画山水,笔力老到,简淡深厚)

黄公望年少颇有天赋,

诗书画无一不通,

受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

青年时期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渴望得到朝廷重用,

但偏逢科举制废除,

24岁才成为一个负责文书的小吏,

苦熬几年,他便辞官回家,

直至42岁再次入仕,

这回他终于上了一个台阶,

却被无辜牵连入狱。

出狱时已是年近50。

至此,黄公望心灰意冷,

于是转身向山林走去,

做个闲散浪人。

(松树按形状可分为平顶、直顶、马尾松三类,此处为典型的平顶松画法)


云游四海,意在画外

年过半百的黄公望在好友介绍下,

拜赵孟頫为师,潜心学画,

60岁时加入全真教,号“大痴道人”,

开启了仙风道骨的云游生活。

78岁时,应无用道长之邀前往富春江写生,

终日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

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

附近山村很多都留下他的足迹,

“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

一切随缘,全凭心境。

由此,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

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黄公望隐居地:位于林木葱郁的富阳庙山坞底,毗邻富春江,背靠群山,黄公望正是在这里描绘出富春山岚和如玉江水)

黄公望作画用墨清润,

布局极富变化,意境简远,

让山水有了“山川浑厚 草木华滋”的韵味。

81岁时,作品终于完成,

随后将画给了无用师兄。

四年后,黄公望仙逝。

故事到这里似乎已经结束,

谁想到,这幅画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类荷叶皴画法,形如荷叶筋脉,皴笔以主石脉为中心,由上而下向两边延展)


收藏家的爱,千姿百态

《富春山居图》在几百年里几经易主,

命运着实坎坷,

题跋中提到的无用道长,

便是画卷的第一位主人。

明代画家沈周对此画视若珍宝,

在家中一挂就是22年,

一日不看就无法安心入眠,

痛失爱画后更是直接凭记忆又复刻了一幅。

而后流落民间,

又辗转被董其昌、吴之矩等人收藏。

吴之矩爱画,一传就是三代,

还为它专门建了一座云起楼。

其后人吴洪裕珍藏画卷长达40年,

对画痴迷到几乎病态,

临终前欲将画一同烧毁,

幸好被侄子吴静庵从火中抢救回来,

但《富春山居图》至此也残为两卷。

(上卷:《剩山图》纵31.8cm 横51.4cm)



(下卷:《无用师卷》纵33cm 横636.9cm)

乾隆爱画,手中也少不得混有赝品,

《山居图》便是其中一幅,

乾隆一直视若真迹、爱不释手,

隔三岔五就要在上面题字,

将爱意填满了画卷的每一寸角落,

之后该画改名为《富春山居图》,

也就是今天的《子明卷》,

人称“乾隆爱侣,常伴君侧”。

而真迹《无用师卷》也有幸得以逃过一劫,

安稳地在宫里躺了187年,

直至1932年被正名而迁入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另一卷真迹《剩山图》一直流落民间,

1933年被吴湖帆先生收藏;

1956年,在沙孟海的软磨硬泡下,

吴先生将其捐给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长披麻皴画法,适合土山多林地带,笔性活泼舒展,更符合江南一带山石体貌)

2011年6月9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特展,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至此,《富春山居图》在万众瞩目中,

迎来360年间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合体。

在中国山水画中,

有两幅长篇巨制常被拿来比较:

是18岁的《千里江山图》,

是80岁的《富春山居图》。

艺术从来不好定胜负,

世人为画苦争几百年也终是爱而不得。

也许人们津津乐道的,

从来不单单是那墨色、那技法,

而是由内而外自然流露的精神,

还有秘而未宣有意藏起的心意。

若青绿是人们追忆却回不去的年少勇气,

那么远山有倩影,近水水无痕,

便是永远渴望又永远无限接近的超脱淡然……

(18岁的《千里江山图》 VS 80岁的《富春山居图》)

【高清长卷 一览胜景】


(图片来源:浙江文旅、诗画浙江文旅资讯、中华珍宝馆)


【文旅中国出品】

统筹:李 霞

策划:马思源

撰稿:陈梦瑶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