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宇宙的尽头》:全球化时代的科幻叙事

2024-01-09 13:30 来源: 文旅中国

作家赵岩森的科幻系列小说《宇宙的尽头》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包括第一部《它们来了》和第二部《人类之子》。赵岩森以多视角,快速切换场景,又有逻辑和调理地进行情节的迅猛推进,故事的悬念和反转,剧情结构的完整与回响,创作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科幻大戏。

总体看下来,这套小说线索繁多但繁而不乱。小说从病毒席卷世界讲起,又融合了外星人入侵、人类前往火星以及人类与外星人的对抗等。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惊险重重,综合了多重科幻元素。许多科幻小说一般是就某一条线上展开书写,比如说与外星文明对抗、探索星际间的奥秘、人类利用超级武器威胁世界等,但这套小说却有多个科幻内核,相互联系,回环嵌套,时而如科幻灾难大片,时而如悬疑惊悚片,时而又成了人类与异星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作者运用桥段和故事叙述的技巧很高明,巧妙地将它们融合为一,形成了一个网状包裹的全球叙事,杂而不乱,纷而不绕,这得益于作者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对故事情节承转启合的深厚功底。就文本来说,文字简单、明快,情节推动很快,有一种适合阅读的“爽”感,但其内核却颇有思想深度,对人类近未来可能出现的重重危机,都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扎实的推理、大胆的想象,还将世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以寓言和回顾性的折叠,运用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外星等的对抗、沟通、交流与和谐共处上。

小说的人物塑造颇未独到,有可取之处,时常只要寥寥数笔或通过合理的对白,就能勾勒出人物形象,例如沉稳老辣的于非、年轻气盛又富有正义感的于未来、半人半外星的异类郑月、坚韧又老谋深算的杰克·丁,干练冷艳的韩舒冰等,出场的人物虽多,却能展现每个人的鲜明个性,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

从叙事结构和调度来看,小说采用镜头切换的方式,也就是类似影视剧的做法,就像古龙、乔治·马丁、丹·布朗那样来回切调,在情节讲到关键时骤然中断,又从另外一个层面讲起,让人停下来缓一口气,又能从侧面得知后续情况。小说的描述和叙事密度保持着相应的统一性,不会为了某个宏大的场面进行过多的辞藻华丽的描述,也不会因某件小事而一笔带过,读起来就有了了解故事脉络动向的速度感。在故事情节的把握上,融合了灾难片、恐怖片、动作片、爱情片等元素,且能归类到某种类型的科幻内核。当作者将种种类型故事综合成一个全球化的科幻长篇时,能够让人一窥全球危机四伏时的全局变化和局部细节,这就涉及作者对现实的观察、思考与理解。

赵岩森以在生活中提炼、在提炼中锤炼、在锤炼中扩散的方法,将人类目前面临的种种焦虑、烦躁、恐慌都写进到小说中,并在科学逻辑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上的问题作了合理的夸张、变形,颇有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这其实是将科幻和文学中最核心的点,故事的思想性、思考性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现实主义作品对自然和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细密地观察和描摹现实,但目前的现实主义面临的情况是,平淡而无法深刻,对现实的未来出现的可能性难以精准的预测和探讨。科幻现实主义所能做的便是,在利用科幻这个杠杆或者放大镜的同时,将现实的危机感、矛盾感、困惑感,从历史撬动到未来,从个体撬动到整个人类、整个地球,从一个细节扩大到全球,从一个点扩大到宇宙。正因如此,它给人带来的震撼感、极致的思辨性比普通的现实主义要大、要深、要更明确。令人潜入深处关怀现实、思索现实,从变形和折射中更加看透现实,看到平时所不曾见的一切,一个更加真实的现实。这也是《宇宙的尽头》之所以让人身临其境又感到意味悠长的地方。

纵观《宇宙的尽头》,在苦心孤诣的全球叙事中有点、有面、有个体、有群体,因此画面和角度的切换极快,落点准确,将宏大壮阔分而化之,以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表现出事件的整体面貌,其中的科幻点描述独特、精准,也较有创意和可读性。

我们知道,一部科幻小说往往只使用一两个科幻创意和构思来支撑整个科幻故事,其中的科学点与幻想点又被称为是整个科幻的“科”与“幻”。当然也有像《三体》那样,利用层出不穷的科幻点子,一环扣一环地讲述故事的“神作”。《宇宙的尽头》充满了科幻创意点,密集分布,充满遐想。在整部作品中,作者将全球面临的种种问题作了合理的想象,形成了一种世界各地危机重重的感觉,但又巧妙地逐步解决。作者试图在从地球到太阳系,乃至于银河和整个宇宙的宏阔空间内,探讨人类的哲学,使小说在摆脱了眼花缭乱的情节后有主干的思考,那是关于科幻,关于未来,关于人类的感知和异样眼光的凝视。作者的知识量、想象力在这部作品中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有新鲜的点子,也有老点子焕发的新意,还有不少似曾相识的场面和表现,文字语言稍显简洁,但不愧是一部宏大的全球化多向叙事的科幻作品。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