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哲学思想和艺术价值。在美术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精髓,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因此,探索和实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美术教学路径,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和保障。
丰富课程内容设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程内容,不仅能丰富学生艺术体验,还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一是传统美术艺术形式的融入。在美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实践中国画、书法、剪纸、陶瓷等传统美术创作形式,带领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中国画为例,美术教师不仅可以讲解中国画笔墨的运用和构图技巧,还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感受从古至今的中国画创作风格和审美样式变迁。学生则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中国画在中国传统美术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认同感。
二是文化遗产类作品赏析。美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深入赏析中国古代名画、雕塑等文化遗产类作品。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这幅画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这幅作品创作于北宋时期,描绘的是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繁华景象背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清明节传统节日习俗,京城的城墙、楼阁等传统建筑元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是跨学科整合。依托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例如,促进美术学科与文学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片段,如《红楼梦》中家宴、庭院游戏等场景描写,指导学生尝试以绘画的方式表达文学中的场景、人物,并根据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中所体现的传统家族文化、传统礼仪以及骑射、蹴鞠等传统游戏文化。促进美术学科与哲学学科的整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道家的自然无为、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哲学思想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特质,如山水画中的意境追求、书法中的气韵生动。由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内涵,也能够培养自身审美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进而在后续艺术创作中融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创新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美术教学过程,而不是浮于表面。通过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可以拟定一个传统文化主题项目,如我国的书法艺术、昆曲、陶瓷制作等,将其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对象。学生则需要通过认真学习,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意义,然后动手设计和创作与所选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探索和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通过绘画、雕塑等展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
通过合作式教学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成立文化研究小组,共同参与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美术课题。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共创传统民俗文化主题壁画”的小组合作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除了需要共同商议壁画的风格主题、设计方案和执行步骤,还需要调研相关的民俗历史资料和文化象征,包括地方性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饰等,从而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共同努力,学生可以更好地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同时也可以学会如何将各自的想法和技能融入团队项目。依托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美术课程不仅可以成为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平台,还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在艺术创作和文化理解方面的成长。
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教师可以设计与节日相关的美术项目。例如,在春节期间,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制作和装饰灯笼,绘制传统年画,或是参与编排具有传统特色的舞蹈。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艺术技能,还能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节日习俗。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历史遗迹等地,促使学生在直接观察与切身体验中生动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参观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让学生在欣赏南北方园林美景的同时,导入南北方园林设计背后的差异,即北方园林往往是皇家园林,旨在凸显皇家的大气和庄重威严,造景强调秩序和等级;南方园林往往重在“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造景更加含蓄,富有江南意蕴。同时,在参观这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绘制建筑草图,或通过摄影方式记录文化遗产的美丽景象。此外,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所见所感,通过实地考察拓宽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美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桥梁,肩负着将相关艺术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递给下一代的重任。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因此,现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