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9日,“岁月如歌——民国以来陕西社会发展变迁物证展”开幕式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举行。160余件老物件如时光机器,无声讲述着城市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发展历程,同时歌咏国家面貌的日新月异、百姓生活的蒸蒸日上。
此次展览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指导,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支持,大明宫研究院、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协办。
陕西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副处长李娟、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刘夏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助理步雁、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文物局局长张璠、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副主任颜可及来自省市17家文博单位的嘉宾代表莅临,共同揭开珍藏在城市记忆里的旧时光。
“为明天收藏今天”,此次展览旨在唤醒全社会保护昨日记忆的意识,倡导社会公众一同保存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程的珍贵见证物,意义非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隋唐长安城遗址保护中心、西安市博物馆协会、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碑林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曲江艺术博物馆、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等省市文博单位,及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博物馆的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展览分为万花筒般的风情——民国陕西社会生活掠影、改天换地的时代——五十年代陕西社会建设一睹、红旗漫卷的浪潮——六七十年代陕西生业管窥、开放追梦的新天——改革开放后陕西发展探索简记四个篇章,遴选展出票据证章、工农用具、轻工业制品、电子产品等民国以来反映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160余个老物件。怀旧复古的场景及展品获得了在场嘉宾、媒体代表的一致好评,活动中更是请来三位群众代表讲述了三代人“岁月如歌”的光阴故事。
展览“以物代史”,通过一件件极具时代特征的老物件折射出中国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海燕牌黑白电视机、人民搪瓷厂搪瓷器、向阳牌大型照相机……从票据证章到工农用具、从轻工业制品到电子产品,这些曾经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如今都被请进了博物馆,讲述着一个个曾经的故事。在唤起大众回忆的同时,也倡导公众保存好百年奋斗历程的珍贵见证物。
在现场参观的王女士说:“很多物件都那么亲切熟悉,让我们回想起那段峥嵘岁月。像收音机和电视机,过去那个年代谁家能拥有一台,是让很多人羡慕的。如今谁家还没有电视?如今的好生活真是当年无法想象的。”
展览采用虚实结合的布展方式,将这些老物件布置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观展者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条时空隧道,将人一下子带进熟悉的往昔岁月。“时代的进步是飞速的,老物件唤醒我们的记忆,也激励着我们要更加努力去创造。”一位参观者说。
在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临展区焕新之际,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引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特展“岁月如歌”,旨在以物代史,通过千余件曾经与老辈人息息相关的老物件,展现中国特别是陕西自民国以来的发展历程,勾勒陕西百年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时光脉络,让市民和游客通过一个个老物件、一段段旧时光、一丝一缕唤醒独属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旧忆、一点一滴传递新时代人们勇毅奋进的新意。
作为世界遗产的守护者和文化复兴的推动者,近年来,大明宫保护办以“遗址保护作典范,文化复兴作先行,全域旅游作示范,有机更新作样板,品质建设作引领”为己任,不断创新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新模式,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路径。在充分挖掘大明宫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升级“考古探索中心”,启动“数字大明宫”,焕新“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再现遗址原貌“展示创新”,不断活化遗址展示方式,让文物会说话,让历史活起来。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31日。
(主办方供图及赵明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