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时代力量召唤与特殊使命驱使,主要以湘西为创作题材的作家岳立功,担当忧患意识,以春秋大笔挥写湘西近现代百年历史风云,继《黑营盘》《红城垣》之后,以抗日战争前后阶段的湘西为纵横大背景,将笔触铺陈伸展到更为广阔深远的时空,贯穿湘西竿军从全盛至衰亡这条主线,重磅推出《白祭坛》,描写官、商、匪三个不同家族两代人生活路径,折射一段民族抗争路途和寻觅光明的艰难坎坷之旅。“中国竿军悲怆谢幕,秘境湘西百年镜像”,宛若一幅幅不朽历史画面,矗立在了湘西寥廓山河之间。
说起来,我与《白祭坛》有许多渊源交叉:《白祭坛》写的是湘西和竿军的事情,我的祖籍就在石门,我从军当过战地军事记者;《白祭坛》作者湘西人岳立功先生爱听传说、找故事、寻遗迹,如《白祭坛》里多次出现的这样两首湘西地方民谣:“两个斑鸠飞过湾,一个回头两个单,两个成双般般好,两个成单为哪般?”“王村下来十八弯,湾湾都是鬼门关,滩大水险你莫怕,我小小竹篙撑大船。”巧的是,我上世纪80年代从军时当“战士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张志民都曾为我的诗集作序),回石门寻根,采风时其中也采到了这两首民谣,实在是乡音入心,获益匪浅。
惟楚有才,于湘西为盛。说起湘西,人们会马上想到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蔡锷等著名人物。今拜读《白祭坛》,让我学到新的湘西知识:“筸军出湘, 中国不亡: 无湘不成军, 无筸不成湘。”筸军个个都是一等一的强悍,平时没事也喜械斗,呼哨一声,立刻形成两军对垒之势,不拼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那是决不放手!与其他地方官兵械斗,筸军会自动联合,一致对外,拿刀使枪不把对方打趴下决不言败罢休!鲜为人知的是,湘西万山丛中曾有这样一支骁勇善战的队伍,在20世纪30年代与军阀争夺地盘互相厮杀的激战中,纵横捭阖,踞守一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成为一支让当局又爱又恨、头痛不已的地方武装部队。令人惶惑叩问的是在历史烽烟拐角处,这支雄踞边城的队伍为何奇迹般消失?我以为这正是《白祭坛》对于读者诸多魅力之所在中的一脉吧?
在急功近利风潮时有干扰的当下,不少作家更注重短篇小说写作,但是,长篇小说创作才更能洞见作家灼灼才华与苦苦匠心,才更能凝聚展示作家人生智慧与文学创作潜质。《白祭坛》洋洋洒洒近50万字,开拓出一片文学创作的新天地。人们看到,岳立功先生以神圣的历史责任感、宏伟的叙事结构、细腻粗犷的笔触,刻划记述抗战背景下竿军盛极而衰这一湘西历史上的重大件事,全景式再现地方武装参与抗日鏖战那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以一群人命运的起伏变迁跌宕,展示出湘西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恢宏画卷,从而验应了这样一句话:“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从此,漫山满野的刺莓花映山红,争先恐后生机盎然绽放在英雄挥洒热血捐躯报国的地方。
长篇历史小说《白祭坛》的历史精神和现实意义还在于:读懂它,就读懂了民族精神,就读懂了什么是顽强抵抗和永不屈服,就懂得了当把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天地将会是多么广阔,生命将会是何等荣光。更让我可圈可点的是,环顾当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风云浪险波高,而和平太久社会麻木,娘炮横出拜金盛行,唯有用《白祭坛》这种气壮山河的铁血扛鼎之作来唤醒年青一代,才能凝聚民族共识衍生迸发出中华复兴之新的澎湃伟力!
感谢湘军作家阵营里的骁将岳立功先生,为文学百花园奉献出这样一本独具特色、颇有份量的好书,他真正是在新时期中国文坛建立了新功的人物。
作者简介: 王晋军,祖籍湖南石门,土家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文化报》高级记者,新闻学士、留澳硕士。1974年在吕梁山区插队,1976年参军入伍,4次荣立三等功,曾任驻南疆前线战地记者,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和文学摄影工作,迄今出版各类题材著作20本。1987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党支部宣传委员、副秘书长。
(供图:岳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