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端融媒体记者 于怀峰
达瓦孜艺术、英吉沙小刀、英吉沙陶器、模戳印花布……在文旅盛行的当下,英吉沙县将这四个名扬四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串联起来,连同当地国学书院,共同形成一条“一日游”线路。6月7日,记者走进新疆喀什地区英吉沙县,体验了一场“感受非遗”的匠心之旅。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一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中意为“悬空”,“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这项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达瓦孜没有保险绳,为了将这一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达瓦孜艺人千锤百炼,练就了自己的保险绳。“达瓦孜”惊险、刺激的表演背后,彰显着表演者超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也向人们展现了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的艺术家精神。
英吉沙县素有“小刀之乡”之称,英吉沙小刀是凝聚着民族智慧和智慧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吉沙小刀博物馆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小刀和各类英吉沙小刀,向参观者展示和介绍英吉沙小刀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英吉沙小刀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小刀文化的发展,传承小刀的技艺,展示小刀的魅力。
同时,该博物馆的落成也弥补了我国尚无专门的刀类博物馆的缺憾。小刀博物馆的建设,不仅起到了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的功能,同时形成了一个关于刀的科普基地。
英吉沙县位于古丝绸之路驿站,在漫长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也形成了造型、着色、烧制等工艺繁杂的土陶特点,体现出中华文化一脉多枝的千年积淀。堪称一绝的是,英吉沙土陶只以口头方式传承,没有文字,没有图纸,没有模板,随心所欲,自由创造,其造型与花纹,全都源于生活,与自然浑然天成。
英吉沙土陶,独具匠心、造型精美、古朴中透着灵气,主要分为“素陶”和“琉璃陶”两大类型,其中以“琉璃陶”最富特色,与宜兴紫砂壶、景德镇陶瓷共同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此之外,国学学院也彰显着英吉沙的特色。据了解,英吉沙县国学学院占地3000平米,由国学讲堂、国学书屋、礼乐坊、茶艺轩、博艺轩、精武堂、手工坊、射艺坊等八个区域构成,是南疆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所国学书院。该书院的落成,弥补了南疆地区国学书院的空白,也是山东省委、省政府“文化润疆”工程的具体举措。
这里是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示范学校、研学基地,重点介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完美融合英吉沙本地文化,让学员沉浸在我国多元融合的文化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