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咚咚锵、咚咚锵……”在高亢悠扬的喇叭和锣鼓的伴奏中,百姓们翘首期待的“2024年朝阳市新春秧歌展演”活动于2月24日(正月十五)上午在朝阳火车南站出发,一路欢乐扭起。秧歌队伍伴着两旁观众们火热的掌声和叫好声经过新华路至滨河西街,彩扇飞舞、彩绸飘飘、丑旦互逗、生动有趣,在元宵佳节将“年味”推至高潮。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朝阳市委宣传部、朝阳市文旅广电局、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承办,是朝阳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演人数最多的一次秧歌汇演。33支秧歌队、1800余人参演、8个地区文化彩车、2.2公里舞动路线……现场集结舞龙舞狮、彩车巡游、高跷秧歌、背歌、抬歌、非遗秧歌、地秧歌等表演形式,以“龙腾盛世贺新岁 振兴突破谱新篇”为主题,与全城百姓及周边游客共同造就了这场绚丽多彩的文化盛宴。
“你知道吗?朝阳大秧歌从清代就开始流行了!”秧歌“发烧友”罗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秧歌遍布了朝阳各镇村,十分兴盛。看,主要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货郎与翠花、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还有两米以上的大高跷。”作为土生土长的朝阳人,他对朝阳大秧歌信手拈来。
为了打造一场高质量的秧歌文化汇演,活动组委会从县(市)区秧歌队伍中选取水平最高的7支秧歌队伍,组成市直秧歌方阵,从七个县(市)区精心选调本地区最高水平的共26支秧歌队,形成由33支展演队伍组成的县(市)区秧歌方阵。现场不仅有传统的高跷秧歌和地秧歌,还有特色秧歌10种,还吸引了建平的独杆轿秧歌、凌源聚义堂的高跷秧歌、北票的金步摇、朝阳县的“黄河镇”“九女船”“八锣八鼓”、喀左的背阁、抬阁、“三台英雄会”等地方文化特色及非遗项目竞相呈现,扭动欢乐氛围。除了秧歌节目外,为代表市直和七个县(市)区而特别设计制作的8辆秧歌彩车,引领着秧歌队前进的舞步,体现了各县(市)区的特色,展现出各地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现场,朝阳大秧歌热闹的表演氛围和浓厚的人文底蕴,让众多外地和本市的摄影爱好者不舍瞬间,相机快门声不绝于耳。“这份活态传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看得过瘾,拍得也上瘾。”对于来自营口摄影家协会的刘先生来说,此次前来拍摄朝阳大秧歌让他的梦想得以实现:“很早以前就听说朝阳大秧歌非常有特色,能出好片子,果然不虚此行。”
朝阳秧歌,在地方上又叫“朝阳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舞蹈,内容和形式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早在2005年,朝阳社火就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朝阳秧歌,因其豪放、欢快、喜庆、热烈、风格独特、种类繁多等特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区域色彩。
从表演形式看,朝阳的秧歌可分为地秧歌和踩高跷两大类。地秧歌,也称地蹦子,包括“耍龙”“旱船”“老汉推车”“斗狮子”等,有时还加上一些喜剧人物形象来渲染气氛。地秧歌具有扭、扮、唱、逗、耍、杂等多种技巧和各种不同人物的形象,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将朝阳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乐在心里。
朝阳的踩高跷分高、低两种,高的叫"高跣”,低的叫"踩寸子”。按其跷腿的高矮还分为大高跷(五尺五寸)、小高跷(三尺以下)和寸跷。不论是服装还是化妆,都像戏剧人物一样,这与当地长期流传的唱戏传统息息相关,且秧歌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充分展现了朝阳人的豪迈性格。“别看我们队伍才两年,但是吸引了很多有着多年高跷经验的艺人。每到过年,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排练,高跷表演很耗费体力,表演不到几分钟就会大汗淋漓,但是就像我们喜洋洋高跷俱乐部的名字一样,能为市民带去节日的喜气,自己也打心眼里高兴。”作为高跷俱乐部的会首,李向伟在队伍最前方引领者队员们一同欢乐舞动。
朝阳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三燕文化、红色文化在世界上都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此次新春秧歌展演,是朝阳市文旅活动的又一力作,也是朝阳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过去的2023年,朝阳在砥砺奋进中实现了突破升级,经济总量跨越千亿元大关,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在文明探源中瞩目九洲,“文明发端地 古国牛河梁”在中华文明史册上的印记更加厚重;成功举办红山文化新时代大讲堂、天鹅节、化石节、马拉松、龙舟赛等多项重大活动,朝阳市博物馆新馆、朝阳市体育公园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完成,域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达历史峰值,朝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升,朝阳文旅品牌更加靓丽。
(图/葛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