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王船”是非遗国际间合作的典范案例,是推动世界海洋文化发展的成功探索,一直以来备受关注。1月8日至12日,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三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马来西亚马六甲举行,举办了中马“送王船”协同保护工作会议、中马送王船联合申遗成功三周年纪念大会暨文艺演出、中马“送王船”踩街大游行、马六甲送王舡博物馆开馆仪式暨中国—马来西亚送王船文化图片展、“庆祝中马建交50周年”文艺演出、“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马六甲)论坛等重要活动,中马双方共同签署《中国-马来西亚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纲要》。
活动得到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和文化部的关心,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马六甲洲市政局的主导下,由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马来西亚侨生(峇峇娘惹)公会主办。包括高校、学术机构、社会团体、传承单位、社区、宫庙代表等100多人组成的厦门“中马送王船交流展演团”赴马参加活动。
活动围绕“非遗国际间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旨在促进“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做好该遗产名录项目的履约情况报告,加强对城市与海洋历史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搭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民心相通”文化平台。
1月8日,中马“送王船”协同保护工作会议,总结了双方传承与保护工作情况,谋划部署两国下步联合保护行动思路。双方签署《中国马来西亚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就2024年达成协同编制送王船《履约报告》形成共识,确定将在中马两国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共同组建《履约报告》撰写专班,及时启动并推进报告的起草和编制工作。
作为中马两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履约的重大举措,《纲要》是在《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计划(2021-2026 年)》的框架下制定的,协同两国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进一步推进该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并将双方联合保护行动和各项保护措施落实到位。这些共同行动包括:协同编制送王船《履约报告》,巩固并拓展社区参与机制,构建多元行动方联合研究网络,促进活态遗产的代际传承,拓展学校非遗教育项目,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深化非遗领域的交流合作,助力中马双边人文交流等,培育闽南—南洋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可持续发展。
1月11日,马来西亚久负盛名的活动“马六甲勇全殿送王舡”庆典仪式亮相,华人、峇峇娘惹、马来人、印度人、西方人共同参与“送王舡大游行”,途经马六甲主要街道,行程约10公里,包括“厦门彩车”在内共有40多队踩街队伍,展现各民族共享人类宝贵遗产的场面。
2023年“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论坛于2023年12月17日和2024年1月9日分两场在厦门和马六甲举办。为加强非遗国际间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论坛活动构建多元联合研究网络,双方进一步明确:中方每年举办一次“城市与海洋”闽南文化论坛,马方每年举办一次荅荅娘惹文化等论坛,每三年共同举办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两国交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得到我国和马来西亚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政府的主动作为和积极参与主导,突显两国共同多元文化遗产地位,顺应可持续发展文化创造力。并籍此开启两国更深入、更密切的文化、旅游、经贸的合作与发展。两方商讨确定将以落实联合保护行动为契机,共同推动在厦门建立“峇峇娘惹文化之窗”,传播“卡峇雅”“班顿”“咚当撒央”等马方非遗项目,同时依托马六甲闽南书院,带动闽南文化在马来西亚的传播,让双方非遗保护实践融入本地可持续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进一步促进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推动在厦门举办“2026年世界峇峇娘惹大会”和“世界闽南文化博览会”, 为两国与本区域繁荣注入新动力。活动也得到民间力量主动参与,推动双方相关代表性社区以及宫庙、宗祠、班社等群体共构结对保护工作网络,相互支持并共同参与双方举办的送王船文化节等传承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社区能力建设水平。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