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着铁轨的轰鸣,它已伫立百年,迎着海风,它见证几多变迁。
那座位于青岛火车站东南侧、背倚青岛湾的巴洛克建筑,是出站后的第一眼风景。它曾兴隆无比,名曰“车站饭店”,为南来北往的旅人奉上特色美食;也曾历经坎坷,2001年的那场大火,令它元气大伤,修复后虽基本恢复外立面,却误将绿色八角塔楼改成了金色,似不伦不类,一直遭人诟病。
好在,2021年至今,经过新一轮的施工修缮,这座位于兰山路28号的历史老建筑“旧颜”重现,绿色八角塔楼、巴洛克式山墙、颇具装饰性的“点晃晃”工艺复古墙体……与其西北方的车站钟楼彼此对倚、互为借景,勾勒出昔日城市西部优雅、别致的景观。
曾经,如一座旷野中的城堡
在一张青岛早期明信片所展示的历史影像中,车站旅馆的周围看不到人,一片空寂和宁静。沿霍恩佐伦大街(今兰山路)和威廉港大街(今郯城路)分别向东南两个方向伸展的车站饭店,华丽、典雅,宛如童话中一处坐落旷野之中的城堡。在图片中,饭店的屋顶所覆盖的还是早期的波纹铁皮,山墙和立面上的装饰十分漂亮。附近的道路和广场没有进行美化的迹象,除了车站饭店和其东邻属于华人梁浩池的顺泰号(L. W. Sing Tai & Co.),只有沙土路面上几道明显的车辙印。
经考证,车站饭店始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2000年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历史优秀建筑”。
这座局部三层,附带塔楼与地下室的楼房建于花岗石砌筑的基座之上,面向火车站的西北转角处为整组建筑的视觉中心,设计师适当地嵌入了一座附带风向标的巴洛克式八角塔楼,即起到了引人注目的强调作用,也成为了火车站钟楼的最佳对景。为增加整个建筑的气势与高直感,塔楼下方的三面外墙上等距设置了三组双联窗。两侧山墙上顶部的三角形山花,中轴处的装饰性圆窗、双联拱形竖窗,以及山墙边缘的涡卷纹饰,均体现出了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二层设置了一处以转角为中心,向两侧延展的外阳台。阳台栏杆的装饰图案明显与众不同。德国学者华纳认为,这种几何形花格属于晚哥特式,素有鱼鳔纹(Vesica piscis)的雅称,是德国新文艺复兴建筑中常用的装饰元素。同时华纳还指出,图案中暗含了中国传统的葫芦造型,不仅寓意福禄、吉祥,还能够使人联想到“吃喝玩乐”。
尽管这处阳台可为人们提供观海和俯瞰车站的最佳视角,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因分别面向西、北和西北,在青岛冬春两季显然无法使用。不知名的外籍设计师大概没有实地考察过这一地块,只是应业主的要求充分考虑到阳台的美观和面向火车站的观景作用,而忽略了实用性和青岛气候的影响。
楼房的两侧分别沿郯城路和兰山路向南和东两个方向展开,联排的功能性单元为通常的“下商上宿”形式。应该是东面地块长度的限制,建筑的两翼并不对称,仅在南端用于塔楼两侧相同的装饰性山墙予以强调和收尾。每个单元的底层商铺入口居中,两侧设对称的拱形两联窗,墙体采用了等距的平行分割线予以装饰,单元二层的窗户也对窗套进行了刻意装饰。屋顶设有华丽、高挑的老虎窗,以利于阁楼的采光与通风。整座楼房的设计手法纯熟,临街的三个立面造型精美,充满了华丽的装饰和细致的艺术处理,展现出别致的光影效果。但在过分炫耀与张扬之中,也难免多少矫揉造作,与青岛随后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了明显的迥异。
神秘的胶州商人柴瑞舟
据记载,车站饭店最早的出资建造者是中国胶州商人柴瑞舟,建成后,他出租给了德国人经营。饭店的首位经营者是保尔·里希特(Paul Richter),我们在老明信上一块模糊的招牌上还能够看到他的名字。1907年是约瑟夫·杜尔德(Joseph Dold),后来是玛特维希(R. Martwig)。
由于饭店紧邻青岛火车站,大量进出青岛的旅人都会选择在这里就近用餐,所以车站饭店的生意一直兴隆无比。因为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得车站饭店和海因里希亲王饭店、海滨旅馆侧重点各异,形成了德占时期青岛酒店餐饮行业的基础框架。
多年从事餐饮业的马特维希显然积攒了一定的财富。约1913年,他买下了柴瑞舟大楼北侧,隔街而望的351/338地块,用来建造自己的房产。或许这是也在1914年的商业登记中,已没有车站餐厅的直接原因。战争期间,马特维希被编入海军炮兵,成为一名鱼雷手。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马特维希成为战俘被关押在大阪战俘营,1917年又被转移去了德岛。他的妻女从青岛前往天津,后由上海乘船前往美国纽约,1919年12月,马特维希被释放,遂与家人团聚。
日本占领青岛后,将绝大多数曾属于德国人的官有或私有房产没收充公,并在随后拍卖给本国侨民。但属于华人的产业并未受到城市管理权更迭的太大影响。在德国势力从青岛退去之后,柴瑞舟又迅速把兰山路上这座大楼的房屋转租给了纷至沓来的日本侨民。根据1917年出版的《青岛写真案内》记载,取代车站餐厅的金二商会在战争结束后的次月即开业。1915年2月,从事洗涤业的山东洗布所也在兰山路一侧的底层商铺开业。
1927年,在一次公开的竞拍活动中,柴瑞舟将这座持有近三十年的房产售予他人。遗憾的是,房产易手后,我们就失去了关于这座楼房的记载,甚至连一张建筑的照片都无从找寻……而这期间还发生过哪些鲜为人知的尘烟往事,还有待研究者的继续发现和探寻。
如今,老建筑挂上了新标识
在后来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车站饭店的相关功能和用途没有更为确切的记载,直至其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铁路职员公寓。当时间跨入21世纪,车站饭店却迎来了其命运最为跌宕的时期。先是被废弃,后来又因失火而几近倒塌,相关部门在修复饭店时,仅保留了原建筑的两侧外立面,而那个曾经每每都会让人赏心悦目的绿色塔楼也被重新演绎为金黄色。
2023年秋天修缮完后的车站饭店旧址迎来新生,那金灿灿的八角顶,终于恢复成了原本的绿色,搭配淡黄色的楼体,极具年代感。
楼体外面还挂上了“雅钻(俄罗斯)文化商品体验中心”的新标识,里面不仅有各种俄罗斯特色商品、青岛特产,还有俄罗斯海鲜餐厅、帝王蟹水饺、阿尔泰面包坊等各款美食。令人不禁感慨,那个车站旁的美食聚集地,又回来了。
步入大楼内部,装修典雅,各款商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设置了别具一格的餐饮、商品、购物,并且还将举办俄罗斯产品交流推介会等活动,“不仅要把纯正的俄罗斯风情带到青岛,还将致力于推动青岛与俄罗斯的文旅、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持续丰富这栋百年老宅以及栈桥景区周边的业态形式。”
期待这座老建筑重现繁荣景象,续写新的故事。
(图片由于丽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