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下旬开始,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柳琴戏表演人才培训班将在沂蒙老区举办。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和国家有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相关文件精神,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临沂大学于今年10月22日至11月20日举办2023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柳琴戏表演人才培训班。
培训班的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高柳琴戏传承人群表演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创作能力,具有传承与创新精神的柳琴戏表演人才,助力山东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
本次培训班招生对象为山东省内柳琴戏剧(院)团演员,要求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身体健康,年龄在50周岁以下,且掌握柳琴戏表演基本技能、从事柳琴戏表演至少3年以上的传承人、从业者、传习者等(不含乐队)。
具体名单由临沂大学、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确定,名单确定后通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平台进行备案。
培训内容及方式:柳琴戏表演,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表演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观摩研讨、演出展示等集中培训形式,坚持因材施教、问题导向、案例教学。
柳琴戏是山东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柳琴戏因用柳叶琴伴奏,也称“柳琴书””,清末产生于山东省临沂、枣庄一带,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
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谓之“拉魂腔”。2006年,柳琴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临沂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枣庄市柳琴戏保护传承中心。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