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交响音乐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上演,以红色交响音乐会的形式奏响新时代之声,向党抒怀,共庆华诞。此次音乐会以鲜明的主题精神、高规格的演出团体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在传统交响音乐会的形式上进行合理扩展,充分展现出新时代红色交响音乐会的高质量和新品格。
首先是在历史壮阔中书写红色精神。在气势恢宏的《红旗颂》中,音乐会以磅礴的气势拉开了帷幕。青年指挥金刚的风格大开大合、力道遒劲,以澎湃的音潮表现出亿万人民尽情歌颂的豪情,为本场音乐会奠定了激昂宏阔、庄重热烈的情感基调。
第二首曲目交响合唱《岁月》由两首经典的合唱作品《七律·长征》和《保卫黄河》组成,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卫家国、寻找救国之路的坚韧民族精神。在这些史诗般雄浑激越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革命历史上的人民英雄同脉搏、共热情。
本场音乐会通过一首首红色经典,构建起壮阔的历史图景。由施万春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人民万岁》是电影《开国大典》的原声配乐,用深挚动人的旋律、层层推进的情感张力、磅礴的情感力量诉说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接续奋斗的峥嵘岁月。此外,本场音乐会还上演了多首新时代创作的优秀作品,反映了新时代的历史赓续,如歌曲《咱就好前程》、交响合唱《新时代进行曲》等。以红色精神为纲、以历史为线,使得这场音乐会给听众以丰沛的精神激励和情感共鸣。
其次是在河山秀丽中描绘生活美好。“谁不说咱家乡好,一阵阵歌声随风传……”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在民歌和民乐中尽情挥洒。在本场音乐会中,管弦乐《织网》和《丰收之歌》展现了人民生产劳动的鲜活图景。《织网》是王酩创作的《海霞组曲》中的一曲,描绘了南海旖旎的风光,勾勒出渔家少女欢欣劳动的剪影;而张千一创作的《丰收之歌》则化用了浙江的《采茶舞曲》和陕北的《道情》,以多种素材交织回旋的方式,酣畅淋漓地展现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丰收景象。
中央民族乐团的民乐演奏家们带来了器乐联奏《多彩风情》,将《乌苏里船歌》《阿细跳月》《拔根芦柴花》等各民族、各地域的经典民歌、民乐融为一幅极具风土人情气息的优美画卷,唤起听众心中的乡情悠悠。
大江大河构成了中华大地的血脉,通过对江河的歌颂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是中华民族文艺创作中的恒久主题。管弦乐曲《过三峡》改编自《长江大合唱》的同名片段,以恢宏的气势表现了长江的壮丽景色和中华儿女“闯险滩”的豪情壮志。而当合唱曲《我的祖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旋律响起,台下许多听众都不禁轻声随着那动人而熟悉的旋律相和而歌。
将人民的美好生活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写进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中,这正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大魅力,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的红色音乐经典中,民歌和民乐永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与灵感源泉。
最后是在时代经典中铭刻中国记忆。从革命战争年代到今天,很多历史中的记忆通过音乐得以承载和诉说,并成为一个个坐标,铭刻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对于红色音乐经典的现代化演绎,是保持红色文艺生机与活力的重要途径。在本场音乐会中,诸多记忆中难忘的旋律以“老曲新演”的形式再次奏响。
在本场音乐会中,歌剧《党的女儿》和《洪湖赤卫队》中的经典唱段《天边有颗闪亮的星》和《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接连上演,以深情的独唱,表现了历史上人民对于苦难的控诉和对解放的渴望,展露出共产党人的无畏气概和坚定信念。
音乐会中,有许多时代歌曲反映出鲜活的社会风貌和不同行业蓬勃生长的景象,男女声小合唱《殷殷赤子心》以精湛的编配,将《我为祖国献石油》《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谁不说俺家乡好》三首家喻户晓的时代歌曲搬上舞台。小号演奏家尹晓晖与乐队合奏的《祝酒歌》,在原曲的基础上,突出了小号旋律声部的技巧性,演奏家以欢快、诙谐的演奏,赋予这首经典作品以新时代的、青年的朝气。来自北京小学通州分校的少先队员们带来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屏幕上的白塔绿柳,伴着优美的童声,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在轻快的旋律中联结。
整场音乐会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全体合唱的高涨热情中圆满结束。
从2022年以来,每逢“七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都会上演交响音乐会,以向新时代文艺献歌,为党的华诞献礼。经过几年的探索,其演出水准在同类音乐会中堪称前沿与典范,既对红色音乐中的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演绎,又能适时地推介近年来优秀的红色主题新作品,与时代热点保持同频共振,成为新时代高水平文艺演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