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武汉非遗巡礼】武昌鱼制作技艺:“楚天第一菜” 暖心又暖胃

2020-06-16 13:31 来源: 文旅中国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瞿祥涛

武昌鱼宴和代表性传承人卢永良、邹志平展示武昌鱼菜品。图片由项目保护单位提供

项目介绍:

武昌鱼制作技艺是一项把原产于湖北梁子湖的武昌鱼(学名团头鲂),通过蒸、烧、焖、煎等多种烹饪技法,加工制作成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菜肴的技艺,该技艺蕴含了历史、文学、民俗、科学等多种价值。

武昌鱼制作技艺流传于荆楚大地,辐射长江流域多地区,是中国淡水鱼鲜制作技艺的突出代表之一。武昌鱼始有其名,见于《三国志》中“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56年,毛泽东主席写下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武昌鱼名扬天下。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吃劲阶段,武昌鱼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用积极的行动,让这道“楚天第一菜”暖心又暖胃。

当之无愧的“楚天第一菜”

武汉是武昌鱼制作技艺的发源地。在悠久的楚文化熏陶下,经过世代传承,较好地保存了长江流域淡水鱼鲜制作技艺的精髓。古往今来,仅见诸典籍吟咏武昌鱼的诗篇逾百首。

1956年,毛泽东主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诗句发表后,湖北武汉主管部门确定其为湖北地方风味特色菜肴,并定名为“武昌鱼”。武昌鱼制作技艺师徒传承、社会传承并存。武汉烹制武昌鱼的厨师众多,很多市民在家里也能做出武昌鱼佳肴,群众基础广泛。

如今,清蒸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海参武昌鱼等50多道武昌鱼菜肴,享誉中华、蜚声海外,是当之无愧的“楚天第一菜”。

2013年6月,武昌鱼制作技艺被列入省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后,其传承、传播迈向新高度,现有传承队伍过千人。省、市、区三级政府每年设立专项经费,加大保护力度。省级传承人卢永良、邹志平融实践操作、理论研究、弟子传授、创新研发于一体,出版发表了一批武昌鱼制作技艺著述。

武昌鱼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武汉艳阳天酒家(以下简称“艳阳天”),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保护发展,并在武昌鱼原产地梁子湖成立保护与产业基地,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果。

疫情阻击战中的非遗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武昌鱼制作技艺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自身项目特点与优势,为防疫贡献一份力量。

虽然面临交通不便、人员调配难和人力成本等困难,但从今年2月初起,“艳阳天”就开始为方舱医院供餐,先后承担了8家方舱医院近30支外地医疗队和患者的供餐任务,多个援鄂医疗队驻地以及医疗机构、社区卫生院、隔离点的一日三餐也由“艳阳天”配送。

3月5日,用1400多公斤鲜活武昌鱼烹制的8000余份湖北创新名菜酥鳞武昌鱼,从“艳阳天”的5家分店送到多家方舱医院和部分援鄂医疗队驻地。

“为了让一线医护人员吃上美味的武昌鱼,我们忙了几天。”“艳阳天”宝丰路店总厨姜洪云说。姜洪云是武昌鱼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酥鳞武昌鱼保留了鱼鳞,连鱼皮都炸得酥酥脆脆,没有汤汁,冷食热食都可以,非常适合作为套餐送餐。”姜洪云说。

此外,“艳阳天”还主动为政府提供其所属13家酒店支持,用于保障1900余名援汉医护人员住宿休息。

卢永良、邹志平组建的“湖北省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烹饪志愿队”,全力参与为医务人员免费提供盒饭的餐饮企业菜品制作。每天,传承人们为武汉市三医院配餐2000份,包括红烧武昌鱼块、清蒸武昌鱼等菜品。

卢永良和邹志平等传承群体,还通过武汉市慈善总会捐款20万元,并发动全国烹饪同仁和餐饮相关企业参与捐赠活动,另行组织同行捐款50万元、捐赠价值500万元的物资。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