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雪芹《红楼梦》与人文精神”暨北京曹雪芹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会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人文精神的热烈讨论曾大大促进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张扬,推动了社会发展。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生活面貌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对人的生活和人的心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曹雪芹和《红楼梦》作为产生于专制、宗法和礼教社会背景下的文学巨著,曾以“大旨谈情”的人文精神照亮时代黑暗,觉醒被束缚的个体。面对今天新的科技、经济、社会形态,以曹雪芹《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该如何回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如何继续滋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12月14至15日,在北京迎来入冬以来的首场大雪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曹红学者齐聚北京国家植物园卧佛山庄,以北京曹雪芹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的名义,围绕“曹雪芹《红楼梦》与人文精神”这一话题展开积极研讨。
今年是曹雪芹逝世260周年,北京曹雪芹学会在这个时候召开“曹雪芹《红楼梦》与人文精神”学术年会,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曹雪芹文化和《红楼梦》艺术在当代的活化与传播,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支持。当下备受关注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也需要曹雪芹《红楼梦》人文精神的引导。
原文化部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
在12月14日的开幕式上,原文化部部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围绕《红楼梦》中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发言,指出贾宝玉的原生态和他悲剧的先验性与历史性。他强调,“俄罗斯十九、二十世纪文学以‘多余的人’为典型人物形象,以我们如今‘此岸’的世俗观点来看,《红楼梦》中宝玉的前世是女娲补天淘汰下来的一块多余的石头,很多人把这种‘多余’当作自嘲而不太重视。但这是贾宝玉悲剧的来源。宝玉和黛玉的悲剧,还要加上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还泪缘分,是天生的、先验的。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贾宝玉之所以对仕途经济、政治生活反感,是和传统知识分子的悲剧分不开的。”在王蒙看来,《红楼梦》中也蕴含着家国忧思带来的问题和悖论。比如贾政一方面是一个不遭人喜欢的父亲的角色,常被视作封建社会的捍卫者,什么事业干不成;然而在另一方面他也有感人之处,在元妃省亲时,他劝女儿“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而他自己正感受到“以残年为念”,这是他恪守忠君的一大孤独表态,他不知道该怎么“忠君才好”。另外,他认为《红楼梦》中所歌颂的“洁”的核心价值具有壮烈的牺牲基调,尤其是鸳鸯对男人不值一顾,坚决以独身来捍卫自身名节,为避免落入贾赦之手而殉主自尽的激烈行为十分悲壮,尽管她的节烈之死获得了极高赞誉,但他却为之难过,因为历史上对“节”的捍卫从来只歌颂女性,却从来没有针对过男性。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王立平
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王立平看来,《红楼梦》是一个谜,永远说不完,讨论不尽,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经典的特殊魅力,它没完没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解和解读,且代代精彩,一旦身处其中,就进入到了一个不可琢磨、挖掘不尽的精神世界,读来觉得自己既浅薄又幸福,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矛盾的环境中。中国文化了不起、曹雪芹了不起、《红楼梦》了不起。能够身处红楼故事的世界,是他终生的乐趣所在、追求所在、信仰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张俊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张俊肯定了北京曹雪芹学会多年来为推广曹雪芹、《红楼梦》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所组织的文化活动,如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曹雪芹美学艺术讲习班、品红课等。张先生深情回忆了过去十多年间学会组织的曹学雅集。曹学雅集由北京曹雪芹学会发起,多年来由张俊、段启明两位先生主持,为退休学者提供了交流学术信息的平台。张先生表示,著名的学术雅集有三种模式,一种为美籍华裔学者间的“课题讨论”模式,一种为上世纪四十年代学者宋淇在上海的“客厅沙龙”模式,一种为当代红学家魏绍昌、裴世安等人的“茶馆谈天”模式。而曹学会的“曹学雅集”,可以称之为第四种模式,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雅集学术性强,雅集由两位主持人和学会共同商定议题,聚焦曹红学热点;第二,涉及人员覆盖面广,老中青学者俱全,每位与会学者都有发言机会;第三,曹学会为雅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张俊先生鼓励曹学雅集应坚持办下去,越办越好。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陈熙中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陈熙中先生表示,自己常年从事《红楼梦》的校注工作,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他以《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泪到不干”为例,比对、辨析各版本异文,指出“泪到不干”是方言俗语,应是曹雪芹的原笔。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进入教材,《红楼梦》的校注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陈熙中先生细致的考察功夫、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得与会学者们纷纷感叹。
北京市海淀区文物管理所退休干部,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闫宽则围绕曹雪芹的“野鹤”精神发言。他指出,曹雪芹是一个吃过见过的人物,他曾享受过荣华富贵,也能够在家道中落后,拿着几两银子的俸禄,过着只能保证基础物质水平的八旗生活。曹雪芹不愿求荣华富贵,他看够了封建社会上层官场,“步兵白眼向人斜”,这一点在他的朋友敦诚、敦敏的诗作中都有明确的体现。野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餐霞饮露,是自由的象征,常用来比喻隐士,“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曹雪芹学会顾问段启明在发言中指出,曹学、红学在中国的学术史上是一门年轻的学问。以杜甫为例,杜甫大约比曹雪芹早一千年,一千年间有关杜甫的研究不断积累,到曹雪芹的时代仍然兴盛,这么看来,有关曹雪芹的研究将漫长地延续下去。段先生表示,本次会议上见到许多年轻学者,很是欣慰。他将古人的话“有博而不专,未有专而不博”送给年轻学者,并以自己早年在西南师范大学的经历勉励大家,从事学术研究要使自己的知识广博起来,才能推动曹红学研究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华书局有限公司总编辑、《曹雪芹研究》杂志社社长尹涛则表示,继与北京曹雪芹学会合作出版《曹寅全集》之后,中华书局愿意出版更多“新红学书系”,以助推更新、更全、更有特点的《红楼梦》注解本、红学著作的修订本以及红学研究方面的创新著作面世。
北京曹雪芹学会创会会长、《曹雪芹研究》主编胡德平因病未能到场,他请学会秘书长位灵芝转述他的发言。他指出,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排除认知错误、接近真理的过程。现在古籍数字化、网上资源越来越多,新材料的出现可以纠正过去的许多认识。另外,曹雪芹的有关文物,文献资料是相当缺乏的,如旗下老屋墙壁上的题壁诗、书箱子上的文字信息,有很多问题并没有研究清楚,在学术问题上必须恢复字迹原貌,把揭下来的原墙皮与辨认后的诗文一一对照,让有兴趣的研究者重新认识题壁诗的价值。他谈到,今年他和艺术界的朋友合作,草写了一部《曹雪芹在西山》的话剧,实现了《曹》剧从学术到艺术的转化。学会只保留自己的学术产权,艺术产权谁都可以自由发挥而取得,这部剧拟供有兴趣拍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艺术形式的艺术家们参考,以便共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其描写手法精湛,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在随后为期两天的研讨会里,与会的百名曹红学者济济一堂,谈红论曹。他们分别从《红楼梦》的文化思想、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语言艺术鉴赏、《红楼梦》文化的当代转化与传播等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和深度解析。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发言
针对什么是人文精神?曹雪芹和《红楼梦》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认为,《红楼梦》的定位,实质上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对个性的尊崇、对青年男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对婚姻自主的崇尚、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贬斥、对女性青春价值的肯定等,这些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超前性的,是典型人文思想的代表。中国要进行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要迎接新的文艺复兴,《红楼梦》是很好的教科书。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不是在空喊人人平等、尊重女性的口号,而是把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贯彻到作品中,将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结合起来,以文学的形式抵达一种思想的高度。他写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写红楼女子的才情、诉求、不幸、毁灭,不是教条式的呈现,而是真正深入每个不幸的人中间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性格,一个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这些人物不同的命运启示,来展现她们的现实境遇,体现作家的价值立场,从而实现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和人文关怀,达到审美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完美统一。
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发言
在北京曹雪芹学会秘书长、《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位灵芝看来,人文主义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它指向的是文明社会,包括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仁慈和宽容,对人类至真至美情感的表达和关注,对他人的关爱、理解和感恩,以及对物质生活的超越和追求更高远生活的意义等。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对人文精神的最好诠释,具体表现在他对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尤二姐、晴雯、探春、香菱等人物的塑造上,比如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对爱情的追逐;晴雯明朗爽快的个性和敢于打破等级观念的精神等,都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曹公笔下所展现的亲情的关系、友情关系、爱情关系,其实最后都指向了人情,所以《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最伟大的人情小说,其人文意涵和美学风貌最终指向人文精神。
与会的曹红学者“曹雪芹就《红楼梦》与人文精神”展开研讨
此外,研讨会还围绕曹雪芹交游、涉曹文物、《红楼梦》版本、《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教学等议题进行探讨,聚焦了红学史、《红楼梦》文本、《红楼梦》多种译本的语言、历史研究、《红楼梦》名家评点及续写、仿写作品等,从人文层面对曹雪芹《红楼梦》进行了丰富、立体、多元的文化解读。
比如,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俞晓红作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人文指向》的主旨发言;“红迷驿站”创始人、北京曹学芹学会常务理事顾斌对曹寅的诗作《楝亭诗抄》集仪征刻本进行了考略;位灵芝作了题为《北京香山曹雪芹故居题壁诗《渔沼秋蓉》之用“红”意象考察》的发言;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曹立波教授阐述了《红楼梦》混合式教学与研学空间的拓展;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资本项目导师曹宇红就《红楼梦》中的领导力进行了论述;广西大学文学院张惠教授以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为例,进行了红楼文化的视觉探徽;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萍作了题为《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红楼二尤故事》的发言;中国科学院教授夏洋以《同在即是美好》为题,现场分享了为理工科学生讲“红楼”课的心得体会;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田英宣则从贾府奢靡的夜生活为视角,阐述了贾家败落的根由。
曹红学家们在河北廊坊参观考察“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为了深入了解《红楼梦》在当下的文化实践和传播,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冒着严寒,专程赴廊坊“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进行了现场观摩和考察。当天,红楼梦·戏剧幻城迎来了开城以来的首场大雪,整个幻城白雪皑皑,鲜艳的亭阁、画廊、屋檐,均被雪花覆盖,充满诗情画意,人在其中,犹如步入一座梦幻般的雪城。曹红学者们在其中沉浸式观看了《读者剧场》之王熙凤、《只有红楼梦》《四水归堂》《书不尽》《二商店》等五部戏剧,品尝了红楼美食,参观了廊坊文化古风地——七修书院,并与戏剧幻城的创作人员展开交流座谈。
与会曹红专家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创作人员交流座谈
谈到观剧的感受,中科院心理所心理资本项目导师曹宇红感慨地说:“此次在幻城的沉浸式戏剧体验令人耳目一新,可谓一步一景,随处可见红楼梦中的词句扑面而来、红楼片语随处可闻,不论是候场时空中语音亦庄亦谐的温馨提醒,还是青春靓丽的引导员体贴入微的讲解,都充满美好情致和梦幻色彩,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被’隔空投送’到红楼梦中的某一个情境、一条游廊、一个街角。一书一城、福泽后人,这正是曹雪芹《红楼梦》的现代意义和当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