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评论 | 时代转型的写照——从《青松岭》到《青松岭的好日子》

2022-05-30 17:44 来源: 文旅中国

“长鞭呐,那个一呀甩哎,啪啪地响哎,赶起那个大车,出了庄呐哎嗨哟……”欢快轻扬的旋律,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半个世纪之前,带到了我国上世纪70年代出品的经典话剧、电影《青松岭》描绘的那个叫做青松岭的北方小村里,但新创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沿用这段电影歌曲和电影名字的创作初衷,却不仅仅是为了回望历史。主创继承并延展了主流戏剧的叙事经验,提取了两部相关作品在情节、人物、立意、特定时空等方面的关联因素,将历史与当下进行互文性衔接,在乡村振兴这个当代宏大现实题材的开掘中,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发展理念的弘扬中,让历史与当下相交相融,刷新了主旋律戏剧的讲述方式,使作品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主题呈现,都有了不一样的面貌和风采。

除了剧名和音乐旋律之外,伴随《青松岭》走进《青松岭的好日子》的,还有那些草蛇灰线般埋伏于情节设计中的历史情境。《青松岭》中的车把式钱广为争夺赶车权费尽心机,结果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私有派”,不仅自己受批判,而且连带影响了女儿钱小雪的人生。钱小雪的未婚夫王保忠为了政治前途弃她而去,钱小雪匆忙嫁人,很快成了寡妇……这些相关因素被用到《青松岭的好日子》中,转化为推动《青松岭的好日子》剧情发展的重要桥段。钱小雪因为自身的遭遇坚持不让秋歌回村,成为秋歌回到青松岭实现其人生理想的第一个阻力,而有的村民基于以前对钱广的成见,错误地以为秋歌关停淀粉厂的初衷,是因为姥爷钱广的遭遇报复他们,因此而推动了整个事态的升级。

在这里,《青松岭》中的村史成为持续提供《青松岭的好日子》中多种冲突的源泉,成为能够持续增长的对抗力量。可以说,钱小雪对秋歌从最初的误解,到后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鼎力支持,以及村民对秋歌从最初的排斥、抗拒到后来的理解与服从,与此前《青松岭》中的历史情节,都有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将现实的场景和历史的背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扩充了作品时空的框架,营造了作品的历史氛围,增加了题材的纵深感, 也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层次分明、摇曳多姿。

《青松岭》对《青松岭的好日子》的参与,更多体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上。剧中的一号人物秋歌之所以没有成为简单化、概念化的传声筒,是因为具有了一种不同于青松岭原初环境的人文背景,高等学府赋予她的视野、格局和科技知识,以及自信、乐观、热情的性格特征,显然与还未走出山村的她不尽相同,当她带着这样的人文背景再次回到青松岭时,她与青松岭村民的差异和冲突就自然而然地拉开,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已经发生的,和目前正在发生的或隐或显、错综复杂地搭建在一起,使她不得不条分缕析地区别处理,而扰乱她的那些与母亲、与王保忠、与青松岭上一代叔叔婶婶们的人物关系,也成为她不得不解开的心结。秋歌之外,钱小雪、王保忠,包括立春和立春娘,无一不处于这种过去与当下缠绕交织的心理状态中,显示出不同时空体系下人物精神领域包容交错的立体面貌,使各自的角色呈现更加真实生动。

就主题而言,《青松岭》给予《青松岭的好日子》的,不仅是对比和呼应,更有年代跨越的意义。钱广不肯让出赶车权,其目的是为了自己和村里的一些人率先“过上好日子”,而秋歌带领乡亲关停淀粉厂,建设蔬菜种苗农业园,搞规模产业、网络经营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同样的动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则有了不同的阐释。这种阐释,通过钱广、钱广的女儿钱小雪和钱广的外孙女秋歌“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代逻辑推衍下人生命运的变化,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历史,也理解了当下。更为重要的是,当世界之变和历史之变伴随着秋歌的回归而彰显,主创对她回归的处理,却没有停留在对于历史伤痕的抚慰上,也没有着力于上一代有情人的旧梦重温,更没有让她单纯地为“过上好日子”正名,而是在历史和现实的交织中,营构了新的时代情境,让秋歌像父辈那样又一次面临生活和命运的考验。作为省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村官,又回青松岭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的秋歌,不得不直面新的历史重托和乡亲新的期待……可以说,这种横跨历史与现实的叙述方式,既包含着作者从现实角度对过去那段历史做出的选择和评价,同时包含着历史对现实的参与和影响,体现了主创在故事立意提炼上的匠心,使时代转型这一主题内蕴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奔赴中显得更为深沉而具体。

责编:田园、刘芳彤(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