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第三届天然染料双年展暨“天染:民族的色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

2023-11-14 17:59 来源: 文旅中国

11月14日下午,第三届天然染料双年展当代艺术设计部分“天染:民族的色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开幕。此次天然染料双年展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中心、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协办,本次活动包括展览、研讨会、工坊、研学等。

在开幕式上,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致辞,她表示第三届天然染料双年展契合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经过30年的积累沉淀形成的 “全链条、研究型、国际化、时尚范” 四大特色,并一一感谢大家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随后,展览作者代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利兹·威廉姆斯发言,她提出对天然染料的研究,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当代研究都至关重要,随着对环境的关注,人们对天然染料技术的兴趣已变得非常普遍,此次活动以“民族的色彩”为主题,不同国家的人都利用本地植物来反映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文化和传统, 她也十分期待在此次活动中看到各国的色彩。

开幕式后,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教授带领各位来宾参观展览并做深入导览。

其中“天染”当代设计艺术作品展入选作品来自于中国、美国、印度、德国、墨西哥、日本等近10个国家80余位艺术家的创作,参展作品共计100余件。本次展览秉持染料取材于大自然的基本原则,围绕着“民族的色彩”这个创作主题,展品包括独立创意与古代作品复原等多形式、多维度的艺术表达,是民族色彩和天然染料充满活力的艺术交织与工艺创新尝试。参展作品从民族的色彩出发,而不限于传统的民族色彩观念,它让我们见证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所确立起来的当代艺术立场、观念以及民族色彩的新身份和新语言。

“碎染织彩:公元5-14世纪织物残片的染料来源”学术展对馆藏公元5-14世纪纺织品文物残片进行染料鉴别,发现有西茜草、紫胶虫、亚美尼亚胭脂虫、红花、川黄檗、槐米、紫草、橡碗子、靛青等植物和动物染料近20种,不仅反映了当时染色工艺,而且结合织物纹样和组织结构,还可以推测这些纺织品的生产时间和地点。

此外,活动期间将于11月15日举办“民族的色彩”研讨会,邀请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分享各地区各民族的古代染料研究、传统印染传承和天然染料创新相关的报告;11月16日至18日将举办“天染”工坊,包括日本正仓院花毡工坊、喜马拉雅染色工坊、雕版印花、墙绘、植物热转印染等活动。

“天染”当代设计艺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4日至11月28日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时装馆廊道

“碎染织彩:5-14世纪织物的染料来源”学术展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4日至2024年2月25日

展览地点:中国丝绸博物馆修复展示馆

【部分作品解读】

《追忆》

作者:罗莹

国别:中国

材质:真丝面料、羊毛毡、植物染材料、木材

染料:黑豆皮、植染柿染

作品简介:地震、火灾、战争无一不在摧毁和破坏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古迹。作品以重塑为题,用颠倒破损的框架和精致细腻的手工形成的冲突感,用粗粝的羊毛毡和丝滑轻薄的面料形成的对比,表达逝去、追忆、痛惜的感受。作品采用彝族羊毛毡、丝,麻、黑豆皮、柿染为染料,运用立体裁剪、拼接、手工刺绣等手法表达作品主题。

《白族奶奶的岁月年轮》

作者:张翰敏、张涛、洪彩霞、张斌

国别:中国

材质:棉

染料:核桃皮、茶叶、红土、柿汁、马蓝等

作品简介:作品设计灵感源自于白族院子里织布的奶奶,她从12岁开始织布,到如今83岁的她,仍保持着创作和学习,不论院子里热闹或清净,人来或人往,她只在廊下淡淡织布纺线,手脚不停。信手劳作,不疾不徐。岁月的年轮中,奶奶保持着热爱、坚持和进取的精神,奶奶用一生诠释着最美的匠心。

作品通过大理地区的核桃皮、茶叶、红土、柿汁、马蓝等天然染材染出丰富的色系和色卡,深度挖掘工艺背后的美好原初价值,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美好;其次立足于可持续和环保的理念,通过衍纸工艺的衍生,将日常工作中废弃的棉布进行卷、捆、贴等程序,形成民族特色的女性形象和不同大小的形状拼接成奶奶的岁月年轮,呈现沉浸在匠心中的美好瞬间。

《宋韵·织语》

作者:李新园

国别:中国

材质:综合纤维

染料:薯莨

作品简介:该作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文化的宋韵文化为主题研究,以活化宋韵文化的山水精神与图景展开,立足薯莨染色织物创作研究。以当代视觉视角表达宋韵山水,将山水气韵逐渐“诗化”和“叙事化”,围绕“山石坚凝”“烟林清矿”“峰峦浑厚”山水的“叙事”意境,展现宋韵文化传承价值和时代创新特征的理念。

作品从图案、材料、色彩、肌理、工艺、造型等纬度,提炼宋韵山水题材的视觉形式,结合薯莨染工艺和提花技艺制作手法。突破立体提花技艺与薯莨染工艺在宋画山水主题中的实验探索及运用。计语言与创新思路,使得宋韵山水的雅致意境更好的融入当代的生活空间。

《姜央的故事》

作者:朱明慧

国别:中国

材质:亮布、棉布

染料:靛蓝、苏木、茜草、槐米、栀子等。

作品简介:本作品的创作从苗族传说《苗族史诗》中汲取灵感,用布艺裁剪拼贴的方式再现了主人公姜央的故事。姜央,是苗族最早的祖先,与雷公本是兄弟。 他们因为意见不合而争斗,使得巨浪滔天,世界被洪水淹没,姜央和妹妹躲在葫芦里,在海上漂了三天三夜,得以生存。从葫芦里出来后,兄妹各奔南北,最后在竹子的指引下,又相遇并结婚,生下的孩子变成了现在的人类,他们便是苗族人心中人类的祖先。

在形象设计上,吸收了苗族刺绣,剪纸,染织作品的风格,人物形象既符合传统工艺特征,又具有现代审美,颜色使用纯度较高的植物染颜色,充满辨识度,明快鲜亮,自然优美。制作工艺:采用了天然植物染色的棉布作为原料,苗族传统染制亮布为底,用裁剪拼贴与缝线的手法制作。染料品种:靛蓝、苏木、茜草、槐米、栀子等。

《植·纸·籍》

作者:陈苇怡、梁京

国别:中国

材质:纺织品、纸

染料:植物染料

作品简介:作品以中国代表性典籍《唐诗》《红楼梦》色彩词研究所复原的植物染色谱为依据,染材拣取自两部典籍中的植物近40种,落实到中国古代植物染技艺上,将文学色彩词的视觉形态进行了物化,得出近800种色彩,结合手工造纸艺术的表现手法,呈现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从典籍到造物的当代化历程。

《乐章》

作者:凯瑟琳·冯·瑞星博

国别:德国

材质:真丝欧根纱、红云纱、香云纱

染料:薯莨、石榴皮、板蓝根、铁锈

作品简介:作品将香云纱的碎料与天然染色真丝碎料拼接在一起,受到中国传统百衲衣的启发,将用薯莨“鞣“成的香云纱面料,不同色调、不同质地的植物染色碎料拼接在一个设计好的框架中,边缘处保留了碎料原本的自然形状,就像乐曲中被节奏框住的旋律一样。使用了可逆的三道明线的压缝方式。工艺:扎染,拼布,明线缝制。

《波光粼粼》

作者:江南

国别:印度

材质:棉、麻布

作品简介:我的孤独后来在我的艺术作品中得以表达。在无事可做的时候,我常常花时间去探索南京这座城市,特别是沿着河岸散步或骑自行车,或者随心所欲地消磨时间。在这些旅行中,我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优雅,以及这里的河流自然的甜美,就好像这片土地是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慢慢地把 它呈现出来的。当我在河边消磨时间的时候,我观察到光在水中的反射和折射的乐趣。世界各地的河流都是一样的,就像世界上的人一样,虽然被国界所分隔。这条河使我想起了我在印度西部的家乡,我经常想念那里。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与出生地有一种奇怪的亲密关系,无论他在哪里长大。那些东西有一种不可分割的精神亲和力。


责编:朱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