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广东东莞,除了水上划龙舟,还有常平端午游木龙、厚街舞木龙这两项陆上抬龙头舞动巡游。别的地方划龙舟只在端午前后几天,东莞人则铆足劲划足一个多月。东莞龙舟太“卷”了!
龙舟赛
今年,从5月27日万江“正丫起龙”,到7月3日麻涌镇龙舟锦标赛举行,长达一个多月的“龙舟时间”里,东莞龙舟景一浪接一浪,各地的龙舟景持续刷屏,热度居高不下。端午假期,东莞龙舟竞渡·龙舟赛热度指数更是位居全国第一。
“龙舟月”期间,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统筹15个镇街推出114场线上线下龙舟主题活动,线下参与人数达70余万人次,线上参与人数达1800万人次。
正丫龙舟民俗文化村
东莞龙舟,历来兴盛。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龙舟竞渡是岭南地区最具传统特色、最具大众参与性、最具传承发展性的民俗活动之一,而东莞有着全国时间最长的“龙舟月”和最热闹的龙舟氛围。东莞赛龙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民间体育项目,是东莞影响最大、活动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地域标志性的传统文化项目。
常平游木龙
2023年东莞龙舟月激起的千层浪,须从2017年首次恢复“起龙仪式”说起——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万江在正丫村举办龙舟月启动仪式(起龙仪式),开始整合全市水乡龙舟资源及常平、厚街的旱木龙项目资源,从农历四月初八持续至农历五月十六日开展各种龙舟文化活动。
从恢复初期的11个镇街到如今的15个镇街,从东江流域发展到寒溪河流域,经过7年的探索、升级、创新,东莞市文化馆打造出“江湖山海”之“东莞龙舟月”品牌IP,整合非遗与文旅特色资源,推动龙舟与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传统民俗、传统体育的集成与创新,让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在娱乐、科普、健身等理念的“加持”下得到延续和发展。与万江街道成功共建正丫龙舟民俗文化村,更是成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文旅体融合发展龙舟文化的新模式。
今年5月27日,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万江举办龙舟月启动仪式(起龙仪式),开启为期一个多月的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东莞龙舟月”期间,共统筹15个镇街推出线上线下114场龙舟主题活动,包含龙舟锦标赛、传统游龙趁景、龙舟文化展、龙舟亲子、美食嘉年华、Dou在东莞看龙舟等。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
特别是6月10日,“非遗潮未来·龙腾大湾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东莞)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于在全国首个“龙舟之乡”沙田镇盛大举行。本次活动规格高、规模大,出圈出彩,是一次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大协作。省市镇三方高位统筹,高效联动,资源整合,兵团作战,精益求精,从赛事组织、宣传、安保等全过程、全方位联动,来自粤港澳的18支男女混合龙舟队共540多名运动员同台竞技,覆盖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11个城市;还有东莞水乡沿海镇街的10支男子传统龙舟队,以及12支沙田男、女子组龙舟队同江竞渡,全面展示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营造赛龙夺锦、奋勇争先的高质量发展氛围具有积极意义。中堂镇文化服务中心的非遗专干邵学成表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东莞水乡10余个镇划着传统龙舟,在江面劈波斩浪,气势磅礴的54人传统龙让我们大饱眼福,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古人所讲的‘岭南龙舟惟东莞最盛’的景象。”
寒溪河流域龙舟景
寒溪河经东城峡口注入东江南支流,以前每到端午节前后,寒溪河上锣鼓喧天,各村的龙舟在河面穿梭,相互竞逐,龙舟鼓响,健儿们振臂飞桡,龙舟景曾是寒溪河两岸人民的夏季盛事,素有“寒溪河十四景”之美誉,可惜后来因河道污染等原因而中断。近年来,东莞通过大力整治河道河涌,带来河涌水质大幅提升,慢慢恢复龙舟活动,使得龙舟之美和河涌之美相映成景。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以只争朝夕的劲头,迅速主动和覆盖寒溪河流域的镇街密切联系,及时到相关镇街调研并指导龙舟景恢复,积极推动寒溪河流域龙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领寮步、横沥等镇街自2022年小范围恢复寒溪河龙舟景活动。今年,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整合更多文化活动资源以丰富龙舟景活动,举办了直道竞速的龙舟表演、扒艇仔比赛等龙舟活动共15场,让龙船鼓的阵阵鼓声响彻寒溪河。横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邓筠绒表示:“隔坑村是横沥传统的龙舟之乡,但由于各种原因龙舟赛已停办了多年,在市文化馆、镇文化服务中心和隔坑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年传统龙舟景又重新出现在群众眼前。接下来,横沥镇文化服务中心将根据继续做好全镇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助力横沥传统文化破浪出圈!”
中堂镇接到了近8年以来最多的龙舟制作订单
“东莞龙舟月”助推“龙舟经济”与旅游业相结合,以龙舟活动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吸引众多市民参加。沙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沙田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活动的竞赛组织和综合保障能力,提升了东莞龙舟和沙田全国首个龙舟之乡的美誉,彰显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民情感相通、手足相连的亲情符号,也展现了大湾区各城市同文同源、同德同心的文化符号,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据统计,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带动沙田镇的食宿等相关行业实现营收500万元,激发了消费活力,推动了龙舟文化的传承。
龙舟培训
随着龙舟在全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龙舟锦标赛已成为东莞市文化建设的一件盛事,也带火了周边产业。东莞中堂、万江等对传统龙舟制造、标准龙、单人龙舟等研发制造等方面大力扶持,推动龙舟模型、龙舟培训、龙舟研学等一系列产业链发展迅速。其中,中堂镇今年接到的龙舟制作订单超过100艘,是近8年来接单最多的一年。10多家手工制作龙舟模型的工作室今年制作的模型产量达300多条。
“湾区龙舟说”
龙舟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一大特色,是粤港澳三地人民情感相通的精神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共有3项与龙舟文化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中香港1项、东莞2项。秉承着“人文湾区,一水同舟”的精神主旨,今年,东莞市文化馆牵头主办“湾区龙舟说”粤港澳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对话会,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学者与东莞本土能工巧匠齐聚一堂、思维碰撞,共同挖掘、梳理、传递龙舟背后的文化价值。中国香港龙舟总会秘书长钟志乐提议,大湾区‘9+2’城市应该携手成立大湾区龙舟文化保育及发展协会,成立一个跨地区的机构,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在龙舟文化、龙舟运动上的交流与互鉴。本次跨地区、跨界限的对话交流会,也实现了从龙舟活动层面的统筹引导,到龙舟文化理论探讨、研究层面的提升与创新。
水乡生态保护区
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将以坚如磐石的信心,拿出争分夺秒、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继续推进东江、寒溪河流域甚至湾区龙舟文化活动更进一步提升影响力,结合特色产业、大型赛事以及最新技术,探索龙舟文化更可持续、更高效的传承发展模式,推动龙舟月品牌活动策划、文创潮玩开发、龙舟民俗文化村建设,推动莞邑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争取早日成功申报“广东省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助推水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让东莞乃至粤港澳龙舟文化浪潮卷起新“千尺”!
(图片由东莞市文化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