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云南的昭通,你脑海里浮现的是美丽的“大山包”,还是抢手的小草坝天麻?是香甜可口的昭通苹果,还是香喷喷的昭通小肉串?事实上,昭通能让你喜欢的远不止是这些,昭通好看、好玩、好吃的还有很多,往下看。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古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孕育出灿烂多姿的“朱提文化”。这里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1米,特殊的地理,孕育了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幅雄、险、奇、秀的美丽画卷。昭通四季可玩可赏可品,春赏花、夏吹风、秋品果、冬享汤。
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类型全,全国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昭通就有58种,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世界级旅游资源大山包,“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美酒河源头赤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铜锣坝,西部大峡谷温泉,“世界天麻原产地”小草坝,马楠高山牧场云上草原,“交通博物馆”豆沙关,“瀑布之乡”黄连河等美景,以及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全国第五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三座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形成的500公里独特高峡平湖景观,让人震撼、沉醉。
昭通历史文化厚重,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以来,昭通便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朱提县至今,已有2150多年历史。素有“寰宇稀世之奇珍”美誉的汉代碑刻孟孝琚碑,“上古遗存,天下奇迹”的僰人悬棺,以及“五尺道”上依然清晰可见的马蹄印、闻名千年的昭通朱提银、“会馆之都”昭通古城,无一不在昭示着昭通历史文化的辉煌厚重。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昭通,在威信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扎西会议”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厚重的历史文化,哺育了抗日名将罗炳辉和爱国将领龙云、卢汉、曾泽生等杰出人物,让昭通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孕育了备受关注的“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2020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昭通市“文学之乡”称号。同时,昭通属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现有45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23个,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淳朴的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学气息,形成独有的昭通味道。
昭通美食小吃独特,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曾经的昭通商贾云集、马帮四至,天南海北的美食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昭通美食文化。昭通美食文化,既有川菜、黔菜、滇菜的精髓,又有独特、包容、从容的自我主张。最具代表是当属昭通小肉串,以其独特的鲜、香、嫩和烟火气征服了广大食客。近年来小肉串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从养殖到餐桌的产业链,截至目前,昭通小肉串烧烤营业店面约7000家,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昭通酱、牛干巴、天麻宴、高原生态烤全羊、盐津乌骨鸡、麦芽糖、“八大碗”等数不胜数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昭通苹果、鲁甸樱桃、永善枇杷、绥江半边红李子等高原生态水果,绿色环保、好吃健康。
昭通温度气候舒适。昭通平均海拔1950米,年均气温1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秋城昭通”的美誉,先后获得“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首批国民休闲胜地”等称号。“十三五”以来,昭通相继实施“交通先行”“交通强市”等战略,为广大旅客创造了“说走就走、想来就来”的交通便利和良好的旅游体验,到昭通避暑康养、休闲放松的游客日益增加。2023年1至8月,昭通共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其中:到昭通避暑的游客已累计超过100万人次,在昭通避暑一个月以上的游客超过了10万人次。
当前,昭通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全力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全力打造“文明、诚信、包容、友善、淳朴、勤劳”六种良好风尚的新时代“昭通印象”,大力实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之城、美丽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昭通,好山、好水,美景、美食,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正以看得见的速度蓬勃发展。
(图片由昭通市文旅局提供)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