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将至,各地公共文化机构创新探索,计划推出丰富多彩的主题培训、体验等活动,积极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教育的功能,满足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的寒假生活更具文化韵味也更生动有趣。
浙江
文化浸润多彩寒假
中国文化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胡楠 胡轶
▲ 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龙年集章活动 浙江自然博物院供图
往年寒假,对浙江舟山市民黄女士来说,家里的孩子去哪“充电”总是让她烦恼。今年寒假,她却格外省心,只因家门口多了一家“24小时图书馆”。
2023年底,“学海书舟”舟山图书馆舟山一初分馆“24小时智能借阅机”正式启用,来往的路人、等待的家长,都可以走进借阅柜借书、还书、看书。智能借阅机设在校园大门口,柜内有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心理自助、文学类等120多册书籍,由舟山市图书馆定期更新维护,实现用社保卡、身份证等方式即可借还图书。
“学海书舟”馆校合作项目作为中小学图书馆“超越围墙”的开放式公共阅读服务先行实践,将阅读服务触角延伸到周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融入当地学校教育。未来,逐步将舟山市级中小学图书馆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全市一体化的馆校阅读服务体系。
无独有偶,在杭州也有一家“24小时博物馆”。春祺夏安、秋绥冬禧。这个寒假,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配合龙年的到来,特别推出9枚新印章,一共包含1枚大章和8枚小章,一跃成为家长群寒假“遛娃”的热门地。“24小时博物馆”是浙江自然博物院实现“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场馆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延长博物馆开放时间,既丰富了在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夜间经济的发展,还便于外地游客共享文化新空间。
突破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时空限制的同时丰富文化内涵、建立实践互动课堂,是浙江寒假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另一发力点。寒假期间,浙江图书馆联合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杭州市鸟类与生态研究会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教育活动,通过组织专业的讲师团队,筛选、搜集富有浙江地方特色鸟类科普素材,形成既有专业性又有故事性的科普课件,带领中小学生探秘“鸟精灵,增进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知识的了解,包括鸟类与植物的关系、古诗词里的鸟儿、杭州城里的鸟类“四大金刚”、观鸟入门等有趣生动的课程。
丽水市文化馆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艺术培训、艺术展览、文化沙龙、非遗展演等门类丰富的艺术普及系列活动。如开设“艺·生活”寒假公益培训等特色亲子活动,举办“小金桂”少儿戏曲票友会,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窗户。在寒假初始,建德市图书馆打造“悦享童年绘本驿站”亲子绘本阅读品牌,通过绘本故事分享、创意游戏、主题手工等环节增进亲子关系,养成亲子阅读的好习惯;还开展“龙吟书韵 乐享新声”新年主题音乐会,用美妙的音符,开启新年美好篇章。东阳市图书馆则联合名师工作室推出“名著阅读计划”,解答家长们“读什么”“怎么读”等疑问,带着孩子们一起解读经典;同时开启“书游黉门”活动,用孩子们喜欢的桌游形式,将名著玩“活”,沉浸式体验名著中的接人待物。
宁夏
公共文化场馆中的美育教育
崔 娜
▲ “我是小小传承人”银川市非遗主题研学活动编结体验公益课程 银川市文化艺术馆供图
寒假来临,为满足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宁夏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相继策划开展创意新颖、寓教于乐的青少年美育教育活动。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成为众多青少年及家长朋友们的首选目的地。
1月16日,宁夏博物馆开展2024年“少年说”寒假实践营开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前来面试的200余名中小学生提前守候在宁夏博物馆报告厅门口,激动、热切、渴望的心情溢于言表。来自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湖畔分校的学生张珈硕激动地说:“这个活动不仅可以让我们近距离欣赏珍贵的历史文物,还能让我深度了解宁夏浓厚的历史文化,我很珍惜这次报名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晋级。”
本次活动通过报名、面试、海选、培训、考核等选拔环节,最终将从200余位报名者中选出25名小小讲解员。培训内容丰富,除历史文物知识外,还涉及展厅培训、讲解技巧、讲解礼仪等内容。经过培训,最终通过考核的小小讲解员们将穿梭在展厅中了解馆藏精品文物,探寻宁夏历史文化脉络,为全国各地游客讲述宁夏故事。
近日,宁夏银川市文化艺术馆、银川市非遗保护中心在闽宁镇原隆村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闽宁镇原隆村非遗就业工坊)举办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及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是小小传承人”银川市非遗主题研学活动——编结体验公益课程。
编结是传统技艺类代表性项目,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织技艺。追溯编结的渊源要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开始给结命名,为它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编结于2019年列入宁夏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闽宁镇原隆村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亚明引导小学员们参观了非遗保护基地的展厅,介绍了编结的历史、欣赏了编结作品,并详细讲解了编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小学员们看着一件件作品爱不释手,和传承人积极互动。在非遗保护基地的体验室,小学员们开启他们的“非遗之旅”——编手链。体验过程中,老师们耐心地为小学员们讲解、手把手教大家如何完成一条更好看的手链;小学员们学习劲头很大,在学会了基础手链编法的基础上,纷纷要求再多学几种编结方法。
此外,每逢寒假,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就一座难求。放假的青少年前来自习、阅读,开启寒假模式。特别在少儿借阅区,孩子们或坐或站,专心致志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馆为丰富广大青少年的假期课余生活,面向小读者发出“我是爱书小能手——小图书管理员”的招募活动。计划面向10岁至15岁少年儿童招募20位小图书管理员。凡是喜爱读书、热爱劳动、遵守纪律、有耐心、有毅力、有礼貌的小学三年级以上中小学生均可报名参加。宁夏图书馆将通过集中培训、志愿服务等环节,为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并提供实践证明,鼓励更多少年儿童走进图书馆,在职业体验中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爱书小能手——小图书管理员”活动自2018年开展以来,已经招募300余位小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2000余小时。
广东
一天不落 玩转寒假
中国文化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 在首届广佛非遗周活动上,青少年在体验非遗制作技艺。许建梅 摄
寒假期间,如何丰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为了在满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广东省各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断创新服务的理念与方法,筹备了多项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年味儿浓郁的寒假文化活动。
“一天不落,玩转寒假”是广东省博物馆为青少年准备的假日活动主题。1月19日,系列活动将正式开始。今年该馆的寒假活动包括“博览南粤”“悠游粤博之寻宝记”和临展3个板块。其中,“博览南粤”系列活动是该馆打造的新品牌,包括茅龙笔体验、外销丝绸介绍、端砚小知识、贝壳饰品制作、年画拓印等课程,带领学生们近距离领略南粤文化风貌。“悠游粤博之寻宝记”延续暑假活动“粤博寻宝记”的热度,继续邀请亲子家庭近距离欣赏精选文物。此外,各大临展也准备了丰富的寒假活动,如“天下有情人——《西厢记》文化展”将推出“画意·西厢”《西厢记》版画印制活动,“共饮一江水——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将推出“博古拓‘金’”青铜器纹饰拓印活动。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用优质的服务和资源不断发挥其社会教育作用,积极探索并创新青少年阅读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寒假期间,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将策划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近百场,包括在阅读中体验年味、文化大咖开讲、古今逻辑游戏、不打烊的数字阅读等,并在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同时,通过古今逻辑游戏的结合、数字阅读助力、走读广州红色路线、图书送到家门口、阅读有礼等形式,让未成年人爱上图书馆。
“阅读有礼”新春书香礼包、立体书展、“到图书馆过大年”迎春雅集游园会、中英文绘本故事会与科普、“如阅而至”佳节精选书目推荐……寒假期间,东莞市公共图书馆将以“书,是盛开的鲜花”为主题,策划推出多项全市联动的活动,为市民带去“书香与花香满盈,欢乐与祝福共享”的体验。面向广大少儿读者将推出萌、潮、新的服务与活动。如持续开展18年的少儿阅读推广品牌项目“学坐立行说 习诗书礼乐”儿童礼仪培训将邀请孩子们在开心玩乐中学习人际交往的实用技巧。东莞粤剧图书馆将推出“粤剧戏桥的诞生与发展”展览,举办“走进粤剧中的《红楼梦》”活动。“丰富多样的好书与精彩纷呈的阅读活动将陪伴读者们‘一簇鲜花,一卷书’,在阅读中开启美好的一年。”东莞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个寒假,让我们从佛山始发,寻找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过节习俗,通过讲述、动手以及观影等以活动为课堂的模式,由浅入深传递知识,让学生了解春节的由来,感受佛山春节的年味。”这是佛山市图书馆向广大青少年发出的假期邀请。1月23日至27日,佛山市图书馆将开展“中华第一‘福’”“‘卖懒’要趁早”“寻找年味”等活动。同时,举办趣味科普嘉年华、启智玩具体验、FUN阅科技、音律启蒙冬令营,传播科普文化。其中,科普嘉年华将通过升降梯模型制作、DIY坦克、DIY滑索、滑翔机模型制作、太阳能小汽车等课程,以“故事+科学实验”的形式,用若干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把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传递给小读者。2月1日至29日,佛山市图书馆将举办佛山年俗文化展,通过腊月迎春、新正贺岁和酬神祈福3个部分,讲述从腊月廿三到正月廿六的佛山年俗。
河北博物院
聚焦特色展览 多样玩法受热捧
李秋云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范海刚
▲ 在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现场,孩子们匍匐前进、寻找线索。吴潇 摄
每天早上开馆前,门口就排起长队,观展游客迎来一波又一波高峰,开放时间延长一小时……连日来,随着跨年大展“Case Lab元世界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和“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的接连上新,河北博物院不仅成为当地市民带娃必去的打卡地之一,也成为不少中小学生周末及寒假的实践课堂。
这两个展览,究竟有哪些魅力?“以Case Lab元世界福尔摩斯沉浸式主题展”为例,除了自带话题流量外,布展现场通过空间设计、道具、展品、光影、声音等多维方式呈现,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沉浸式观看体验。区别于传统的展览,该展览在还原100多年前英国伦敦独特的故事场景基础上,推出了12个互动展项,参观者可以变身侦探,身临其境地寻找线索,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我从小就喜欢侦探类故事,也经常和同学一起玩密室逃脱,展览一开展,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玩了一圈。”今年已经上初二的赵晓林表示,按照“侦探手册”指引,执行破案任务,体验感特别棒。
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助理赵小姣表示,依托“Case Lab元世界——福尔摩斯沉浸主题展”,河北博物院积极创新探索,特别策划推出充满挑战性与趣味性的“遇见福尔摩斯 展示侦探天赋”、《出发吧!小侦探!》等丰富多彩的社教活动。同时,推出“声”动福尔摩斯·冬令营活动,让福尔摩斯的“小粉丝”们,学习配音知识、练习配音方法、掌握配音技巧,以“声”临其境之感真正拉近与福尔摩斯的距离,体验一场充满互动乐趣的冬令营。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同样火爆,现场观展的游客络绎不绝。该展览展出《千里江山图》《五牛图》等中国历代绘画精品打样稿1100余幅,是河北博物院近年来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展览。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此次展览专门设置“光影丹青”沉浸式体验区,汇聚流散海外的古代绘画精品40件,将传统水墨丹青与现代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集视、听、触多感官实时交互的沉浸式画境空间,为传世古画赋予新的艺术生命,也成了中小学生生动的实践课堂。
中国绘画海纳百川、润泽百代。依托“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河北博物院特别策划了多项社教活动,陆续推出系列线下活动“寻美诗意”“寻美丹青”等,以“寄情山水”“描摹人物”“花鸟意趣”为主题,设计不同课程,引导青少年感受中国绘画的万千气韵。
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春节临近,馆内聚焦特色展览,推出好看好玩互动活动的同时,还将策划文物对话、非遗体验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多项社教活动,丰富广大青少年寒假生活,拓展文物活化利用途径,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
2024年1月18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浙江 文化浸润多彩寒假》、
《宁夏 公共文化场馆中的美育教育》、
《广东 一天不落 玩转寒假》、
《河北博物院 聚焦特色展览 多样玩法受热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