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熊熊燃烧的侗家情——读赵小鹏《我与侗家》有感

2023-10-31 14:05 来源: 文旅中国

赵小鹏虽是汉族人,但他的骨子里却燃烧着侗族人的情与火,对侗家人一往情深。在他已达60年的生命长河中,已深深植根于侗乡的山水田土之中,同侗家人同呼吸,共命运,血肉相连。

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与最主要的精力,几乎全部都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侗家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他用自己的青春、汗水、智慧,无私地滋润、营养、助长、浇灌着侗家人这棵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同时侗家人许多独特美好的文化因子,也因此丰富、成就了赵小鹏美丽、光彩的人生。赵小鹏的这一生与侗家人是“打断骨头扯着筋”血肉相连不可分呢!

覃世清(左)与赵小鹏(右)在广西南宁

赵小鹏是我大学同学。1983年10月,我们各自从湖北长阳、湖南新晃,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政治专科,走到一起来了。当时,国家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紧迫。行政战线也一样,急需补充一批有文化、有学历、有能力的新鲜血液。于是就采取了从在职干部中,挑选部分中青年干部,经过正规考试,然后录取到大学深造并获取文凭。

我和赵小鹏都十分幸运地赶上了在职干部通过进修取得专科文凭的头班车,共同就读于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83级政治专科,两年毕业后仍各回各的地方。当时,中南民族大学刚复校迁址到武汉南湖,基础设施正处在初建之中,环境艰苦。当时武昌的公汽只通到鲁巷,到学校还要步行20多分钟。干训部83级政治专科共设2个班,计100人,全都是来自中南13省区以及北京中直单位的在职干部,学生年龄高差30余岁,最大已达50岁者,最小者有才20多一点的。

这届学生民族特色极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当时我在这届同学中,年龄属较小者,毕业时还不过30岁。赵小鹏与共和国同龄,且比我大6岁,是师兄,我乃学弟。那时在读期间,我因刚从宜昌地区林业中专毕业参加工作不久,且刚成家,爱人怀孕,又无工作,正是个人家庭经济十分困窘、生活压力繁重的时刻,书读得很不安心,在校与人交往很少,除了与湖北的同学多一点外,再就是与同寝室上海的江国强、北京中组部的高宏峰、安徽的蒋新成、浙江的雷晓武、江西的马志勇等多点外,其他交往甚少。

赵小鹏(前排右二)与马志勇(前排右一)等同学在湖南苗寨对歌

但湖南籍的同学人多,又团结,学习成绩也好,大家都另眼相看。我也一样,虽与之交往不多,但心底却很是景仰。尤其是湖南籍的赵小鹏、邓德芳,还有北京的高宏峰等,大家都曾预测是将来最有出息的尖子生。加上当时赵小鹏就很能写,他的文章常作范文,总令同学们刮目相看。

1985年6月毕业后,大家都忙于生计,加之山川远隔,许多同学都失去了联系。直到25年后的2009年,才由山东同学陈莉(女)、福建同学雷连弟、中南民族大学谭立安等人发起和组织,有北京、海南、福建、浙江、山东、广东、广西、贵州、安徽、河南、江西、湖南、湖北籍共36名同学,于“五一”期间,赶到南湖母校,重聚相见,共叙友情。

这次母校聚会时,得知当年干训部的许多同学,不负厚望,多有所成。特别是北京中组部的高宏峰同学,如今都已升至交通运输部的副部长了,湖南邓德芳、赵小鹏也都分别做了株州市的人大主任和怀化市的市长助理,广东的龚佐林(女)同学也任了河源市的市委副书记等,当然还有其他同学,也都相当出类拔萃。

在这次聚会上,赵小鹏同学还带来了一份特别礼物,为我们每位参会同学签名赠送他创作的散文集《只言集》,以及与人合著的《怀化民俗》,还有中国侗学会会刊《鼓楼》杂志。

我回到长阳后,常把赵小鹏签名题赠的两本书放在枕边,每天临睡时总要看几页。赵小鹏的《只言集》共收录了40多篇散文,主要是纪实和随笔,写的都是他个人在侗乡的奋斗历程,在侗乡的所见所闻,在侗乡亲身感受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等,饱含深情,文笔优美,令人感动。

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83级政治专科部分同学在广西南宁名树苑参观

我在读了他与人合著的《怀化民俗》后,对湖南,特别是怀化地区,尤其是侗乡的风土人情,有了不少了解。赵小鹏在书中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怀化地区,尤其是侗乡的民俗风情,包括农、林、牧业,服饰、饮食、居住、婚丧嫁聚、岁时习俗、信仰崇拜、歌舞、禁忌、节日等,十分生动有趣,可读性极强,很具民俗研究价值。

我常把赵小鹏的《怀化民俗》中的侗家风情与湖北长阳我家乡的土家民俗,对比来读,使我深刻感觉到了各民族有许多类同相通的地方,也确实体会到了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到的不同。那通同类似之处,无不体现出长江中游源流与武陵巫山地脉以及巴楚文化上源流相关性,许多独到不同的特征多表现在地域、经济、文化与习俗的差异性上。

2010年5月28日到31日,湖南籍的赵小鹏、邓德芳等同学做东,共邀我们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83级政治专科的同学,到湖南怀化一聚。其间并往凤凰城、苗人谷、齐梁洞、乾洲古城、德夯苗寨、吉首等处一游,费用全由赵小鹏、邓德芳同学等全包。这次参加聚会的共有38名同学,包括家属及随从人员共60余人。通过聚会,我们众多同学再次深深感受了湖南经济的霸气,湖南人文的底气,湖南同学的豪气。

这次聚会期间,赵小鹏再次为我们签名赠送他刚出版的新著——《我与侗家》。大家刚一拿到此书,都以为赵小鹏同学是侗族人呢!可细品之后,方知赵小鹏却原是汉族人。对赵小鹏来说,是汉族还是侗族,民族成份其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他的感情,他的事业,他已由一个汉族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地道侗家人。

他爱侗家的山水,侗家的歌舞,侗家的文化。他用他细腻的心和美妙的笔,书写描绘了他对侗家人的无限感情,侗家人的山水风光,人情世故、生活习俗、情感世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现状,都在他的这本书中都得到了精彩再现。

这次湖南聚会从怀化通往凤凰途中,在大巴车上通过与赵小鹏的交谈,我进一步了解到赵小鹏虽不是侗族人,但他的老家却是侗族之乡,后来又娶了侗家姑娘做妻子,于是就成了侗家女婿,与侗家人相濡与沫。

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83级政治专科同学会在湖南怀化迎宾馆合影

参加工作后,也一直奋斗在侗家人生存的土地上,几乎为侗家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出了最美好的人生光阴和全部身心,不管是下乡务农、当教师,还是在新晃任县委办主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以及升任怀化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怀化市财政局长、市长助理后,赵小鹏仍然始终放心不下对侗乡人民的关怀,始终解不开他的侗乡情结,他俨然地地道道地成了侗家人一分子,他已深深溶进了侗家人的骨血之中了!这一点,在他的书中都得到十分深刻的表现与印证。

正如赵小鹏在他《我与侗家》一书封面上表述的那样:“人是有感情的,宋人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今天能有那么多人把我当侗家人,应该说是我赵某人一生的幸事。也算一位侗家人的我,不热衷侗族人的文化,不鼓号侗族乡的发展,那岂不是怪事?!”

赵小鹏的《我与侗家》,全书23万余字,50篇文章,分为“我在侗乡耕与耘”“我为侗乡鼓与呼”“我交侗乡朋和友”“我爱侗乡山和水”四大部分,不仅全面纪录了他本人对侗家人的情感以及在侗乡耕耘奋斗的个人成长历程,而且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侗乡人的苦与乐、爱与恨、生存与发展、希望与未来,是真正侗族人现代版的百科全书。

赵小鹏对侗族人的贡献和对侗族文化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受到了各级领导、侗学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和评价。正如吴宗源先生在其序言一文中所说:“小鹏同志虽祖籍双峰,但成长在新晃侗乡,并且长期在侗乡工作,既任过侗族地区的领导干部,也在侗乡当过农民,当过教师,以后又积极地参与侗族文化的研究和推介工作,因而对侗乡有许多忧思之感,对侗家有很深的谊爱之情”,“俨然一个正宗的侗家人”,“他在书中提到侗家人数了数,前后不下100个,把他在侗乡的经历算了算,前后不下50年”,“《我与侗乡》的散文集,可以说是一本专著”,“可以说,这是一本推介侗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专著,是一本宣示侗家风情美景的专著”。

赵小鹏著《我与侗家》(中国戏剧出版社)

赵小鹏同学现已年届七十,虽早已退出公职,从政的道路已圆满走完,但他的文学事业却方兴未艾,对侗学的研究正扬帆进入到一个新的里程牌,他已成为中国侗族文学学会顾问,并已担任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副会长,在人生的晚照与夕阳中创造着更为绚丽多彩的辉煌,仍在用生命的余热为侗乡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鼓与呼,耕与耘!

从他的《我与侗乡》一书中,我仿佛听到他那颗为与侗乡人民同节拍的猛烈心跳,感觉到了他那团为侗乡人民事业而熊熊燃烧的生命激情与炽热!

附贺赵小鹏同学作品研讨会召开诗一首并序:

2010年9月15日,湖南省侗学会在怀化市召开赵小鹏《我与侗家》一书专题研讨会,诚邀本人,但因事不能亲往参加,甚憾。特奉诗一首,并以手机短信遥祝恭贺。

盛世金秋天正爽,高朋聚会品文章。

梅溪旧事怀春梦,碧朗乡风暖韵肠。

风雨廊桥亭最美,彭楼村寨饭尤香。

丹心缕缕滋新晃,汗水滴滴润侗乡。

本文作者,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覃世清

【本文作者简介】

覃世清,土家族,1956年12月生,湖北宜昌长阳人。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任大队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入宜昌林校中专3年,毕业后分配至长阳县农会工作,后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干训部进修政治专科毕业,先后在县委办公室、县委政研室、县委县政府信访办、县委宣传部、县经委工作,任办事员、副科长、科长等职。1991年调入中国工商银行长阳县支行工作至退休。现为长阳民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高级经济师。出版有长篇纪实散文《天河坪档案》(湖北人民出版社)、散文集《清江美石纪》(团结出版社)、格律诗集《新韵巴方》(团结出版社),主撰《长阳茶叶简史》(云南科技出版社)等。

(本文作者覃世清供图)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