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上午,山东潍坊高密市红高粱艺博园内人潮如织,热闹非凡。据悉,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潍坊市非遗人才培训、非遗工坊建设推进会议暨高密市第三届非遗艺术节开幕式正在如火如荼的举行中,随着开幕式的正式启动,为期3天的节会为市民群众送来了一场非遗盛宴。期间文化传承、非遗体验、观赏游玩于一体的非遗艺术节集中展示出高密非遗的活态魅力,推动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展现了非遗创新传承带动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场景。
以文化人,创新绘制保护传承主题场景
非遗工坊内,十几个孩子正跟着老师傅在专心致志绘制泥老虎,游客们忍不住止步围观,“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玩具,前段时间带孩子过来体验,孩子也非常喜欢。”一位家长高兴的告诉记者。
开幕式当天,红高粱艺博园、泥塑文化艺术馆、“天下第一虎”泥塑、扑灰年画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聂家庄泥塑产学研基地等特色非遗旅游景点人头攒动,非遗工坊内展览、学习、制作同步进行,引来的游客水泄不通。
据悉,高密姜庄镇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聂家庄泥塑,整合泥塑生产加工、创意研发、对外销售等业务,成立昌盛泥塑农民专业合作社非遗工坊。工坊推行“党组织+合作社+工坊”发展模式,团结18名代表性传承人、吸纳120名从业者,年可加工泥塑产品40万个。同时,与省工艺美院等高校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了十二生肖、党建主题叫虎等10多个内容产品。此外,坚持线下线上融合经营模式,销售数量月均提高20%以上。目前,泥塑工坊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带动聂家庄村民人均增收8000多元。
非遗在社区,群众兴致浓。“非遗在社区活动,让我们全家人重拾记忆,真希望这项传统技艺可以永久流传下去。”在艺博园内,一位游客正兴奋的向记者展示自己购买的“泥老虎”。
高密市推进非遗在社区的具体实践,实现了非遗从一项艺术到一个产业的蜕变。目前全市已建成非遗工坊23家,成为全市非遗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今年2月,昌盛泥塑合作社非遗工坊被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评选为“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以文强旅,非遗元素“出圈”融入应用场景
炎炎夏日,不论是泥塑产业园、楹联文化村,还是夜晚灯火璀璨、烟花四起的红高粱小镇,到处是游玩的市民,“我感觉这样展现出了高密的特色,非遗小吃很多,特色很多,新奇很多。”一位红高粱小镇的游客如是说。
“我可能不火,但我的产品真的火了,一天高峰期的时候能卖出去二三百份,营业额达四五千元。”红高粱影视城非遗一条街的一位店主告诉记者。
“好!”随着现场一声声群呼和火爆的掌声,为这炎热的夏天带来更多激情。在高密红高粱影视城景区,《抬龙王》《九儿剪纸》《斗酒》等10多个“叫好又叫座”的非遗演艺常态化上演。“哎……喷香喷香的高密炉包!凤鸣高天密水长,高密的炉包特别香,山东名吃名呀名天下,最美还是炉包香。”随着茂腔演员委婉柔丽的唱腔,炉包与茂腔两项非遗完美“混搭”,成为个性鲜明、吸引人气的“爆点”。无限定空间非遗元素融进景区、融进社区,一切皆可游、一切皆场景,高密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 的旅游愿望。
据了解,高密市顺时应势,深挖广掘,创新实践,形成了非遗产业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带动非遗产业的文旅链条,让触手可及、可知可感的非遗元素融入日常体验,将非遗旅游融入全市文学游、生态游、廉政游、红色游等旅游精品线路,让每一条旅游线路都有精致非遗元素,打造出了“有亮点、可化人”的诸多实践和应用场景。让传统景区从景区旅游到场景旅游,场景旅游衍生场景营造、内容创造,这便是高密非遗元素融入景区的生动实践。
以文兴业,产学研销链条化打造“共富”场景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高密花馍工坊已将其生产的花馍发展成为供大众欣赏的民间艺术品,并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产业。
“这里的花馍不仅口感好,而且很适应我们当地的民俗风情,家里有事都会用到,所以经常过来。”一位市民自豪的对外地游客介绍。
在高密优美优乐花饽饽非遗工坊内,工坊负责人张东芹还将老手艺搭载新渠道,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制作出视频教程,开通直播展示,线上推广与实地传习相结合,让传统非遗技艺走出高密、遍地开花,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优美优乐非遗工坊成立2年多时间,线上成交量占总销售量的80%以上,销售区域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拓展到非洲,成为当地“互联网+工坊”销售的典型代表。
这样的场景在高密各个非遗工坊内频频上演。常发刀具非遗工坊在传承菜刀工艺的同时,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和优质刀材,产品获得良好销量和口碑,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赢得“好客山东”商标使用权。去年以来,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10多家高校与高密非遗工坊开展共建活动,推动非遗工坊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进而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高密搭建产学研销一体化产业链,构建非遗主题文化场景消费模式,从“形象推广”到“场景营销”,多维度扩大销售渠道,多时空营造消费氛围,带动“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成功的将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以文育民,擘画非遗助力城乡治理“和谐”场景
乡村是维护和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发挥出助力现代乡村治理的独特功能。
“送戏下乡让我们村里的人迷恋上了晚上出来听茂腔,《三娘教子》《鞭打芦花》……从茂腔中的故事情节,我们明白了邻里互助、和善待人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村里越来越和谐了,这样的环境我很喜欢。”一位村民大姨告诉记者。
据了解,高密市推动非遗传承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立足“非遗蕴含时代文明、文明赋彩非遗传承”,在聂鹏泥塑、张东琴花馍、河南村高密剪纸馆等非遗传承点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文明行”专题观摩,组织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互动教学,先后举办“唱支茂腔给党听”“跟着非遗学党史”系列展演展播,在融媒体录播《高密非遗“两创”有礼》系列栏目,潜移默化推进非遗社会传承,发挥非遗作品鼓舞士气、提振信心、教化育人的作用,在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中贡献了非遗力量。
创新传承已从阶段性渐变为常态化,高密市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全面起势,积极开展非遗在社区活动,连续三年举办非遗艺术节,探索非遗传承保护融入文明实践、旅游研学、工坊建设,提升“在地文化”的社会能见度,以非遗力量助力乡村启智、赋能、铸魂、兴业,逐步走上了非遗创新性传承赋能乡村振兴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