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中山市是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中山市文化馆在“十四五”时期与中山大学共同组建课题组,在全国文化馆行业率先编制《中山市文化馆“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开展顶层设计,着力建设高水准、高品位、高效能城乡一体发展,具有中山特色的现代文化馆服务体系,成为文化馆行业正式编制和发布战略规划全流程管理的先行者,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
中山市文化馆与中山大学在编制战略规划之初,提出了“全流程管理”的理念,强调中期评估调整、专家咨询、验收检查环节,并把以上流程作为战略规划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今年,中山市文化馆根据战略规划全流程管理的要求,开展了“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客观审视和分析了“十四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一步落实“十四五”中后期的目标和任务,以更大的力度、更科学的举措、更创新的模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至今,中山市文化馆基于8项重点任务,落实“文化兴城”工作部署,取得了积极成效。
探索新机制,打造新品牌
以机制创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中山市文化馆深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成立总分馆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和音乐舞蹈艺术委员会,开展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主题年”联动服务。今年又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5周年等主题,策划举办书画作品展,形成文化聚合力。同时,建立全市全民公共文化服务联盟、镇街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和社会合作共享联盟三大公共文化联盟,联动中山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山美术馆、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动非遗、演出、沙龙、展览等文化资源向各行各业及基层延伸覆盖。
打造一批功能复合、服务融合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非遗主题香山书房项目,作为全市10家精品示范点之一,塑造沉浸式的文化馆服务新场景;发展1家粤文坊、16家共享文化馆和28家文化馆之友;强化市文化馆服务功能,开辟综合艺术展厅、活动厅等功能场室,形成共享型、多元化、立体式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实施“新活力·年轻态”文化项目。重点打造“美丽中山”文旅竞芬芳系列活动、“美丽人生”市民艺术学堂品牌活动,将其纳入2022年中山市10件民生实事。其中,“美丽中山”文旅竞芬芳系列活动开展逾百场,受益群众达274万人次;“美丽人生”市民艺术学堂累计开展线上线下课程92项,受益群众27.3万人次。
巩固发展中山合唱品牌影响力。举办“唱支山歌给党听”2021年中国城市合唱汇演、第八届中山合唱汇演,搭建全国合唱艺术交流平台。中山合唱团先后荣获“世界合唱视频大赛2022”混声组一等奖、广东省第十五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总决赛金奖,由其指导帮扶的中山市南区竹秀园中心小学竹韵合唱团在2023年全国青少年合唱展演中获“二级合唱团”荣誉称号。
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新格局,实现非遗工作新突破
推动公共文化活动向基层倾斜。评选推荐“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及文化社团,组织优秀文化产品下基层、进乡村,培育和发展基层群众文艺团队,搭建群众文艺团队交流平台,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聘请34名文艺骨干为“全民艺术普及导师”;在镇街举办“美丽中山”文旅竞芬芳、中山市艺术花会、民歌民乐大赛等品牌活动,配送精品演出、展览等活动近200场。
推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出新出彩。作为服务基层和乡村的重要力量,中山市共有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分队达52支,注册人数超3.5万,年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万多个。为提升文化和旅游志愿者的服务水平,中山市开展志愿服务培训班,策划开展“光影溢彩 图说心声”听障学生摄影培训班、中山合唱团育苗计划、歌声中的党史等文旅志愿服务项目。中山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山市文化馆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分队分别荣获2022年度中山市“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和中山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优秀组织”称号。中山与广西防城港开展“心歌嘹亮”文旅志愿服务结对项目,入选2023年广东省“春雨工程”重点工作项目。
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加大力度挖掘整理非遗资源。编制《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22—2030)》;扩充市级名录体系,完善传承人梯队式建设,新增市级项目33项、省级项目3个,认定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9人;指导扶持神湾、板芙、横栏、坦洲等镇街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实现非遗名录全市各镇街全覆盖;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系统记录、保存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核心技艺与传承实践,推送“非遗之美”宣传短片、“非遗云课堂”系列线上培训课程,发布龙舞(醉龙)等非遗项目创意短视频,建设“云”上非遗展馆。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非遗工作活力。举办中山市首届非遗文创设计大赛,推出一批非遗特色产品,推动非遗向有形的实物产品转化;承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主会场系列活动12项,带动非遗产品销售突破千万元,助力文商旅融合发展效果明显;建成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工艺等3个市级非遗工作站、大涌红木家具传统雕刻技艺省级非遗工坊,打造非遗传承基地23个、粤剧传承基地1个;发动中山兴中广场等繁华商圈街区设立“非遗小屋”,打造以“郑观应”为主题的精品三乡木偶戏等非遗展演节目。
取得文艺创作新成效,推动数字服务新发展
培育和发展本土文艺团体,激活群众文艺创作热情。成立专业强、水平高的中山民乐团,推动中山市文化馆青年舞蹈团、戏剧曲艺团和新民乐团持续发展,开展群文艺术雅集系列活动;大力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队,2021年至2022年资助约120支业余文艺团队到基层开展公益文化演出约800场;积极参加群星奖、广东省艺术花会、广东省文艺作品评选等赛事活动,获省级奖项49项,音乐作品《浪漫是个茶叶蛋》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在2021年、2022年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中山分别获第三名、第五名并均获优秀组织奖;举办中山大型原创组歌《共产党人》党史学习教育艺术党课主题音乐会,重点打造话剧《风起》,创办“友梅”艺术沙龙,加大力度扶持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的文艺精品创作;举办“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2023中山市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仪式暨第二届广东原创乡村民谣大赛决赛,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时代新声。
完善数字文化馆服务体系,打造四大数字文化资源体系。推出“云”课堂线上慕课课程97门,优化升级“中山市文化馆·云课堂”4K文化课堂主演播室;打造文化馆智慧教室,馆办网站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广东省文化在线网站对接;打造艺术资源体系、非遗资源体系、慕课资源体系、直播资源体系共211个视频资源,构建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的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