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专访 |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2022-07-10 12:02 来源: 文旅中国

封面人物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

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故宫博物院、人民网共同出品,域上和美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只此青绿》在2022年央视春晚播出后,迅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新华社连续发布相关报道给予高度评价。《只此青绿》从线下火到线上,从圈内火到圈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表示,《只此青绿》成功的根本之处在于开放和合作,不仅是故宫、人民网和东方演艺集团的合作,还有传统题材与现代表达的互通。这种开放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在传统剧目领域是空前的,没有任何一部舞台艺术作品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

在景小勇看来,《只此青绿》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跨界融合。《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这样的资源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任何一个都值得深入挖掘。艺术要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提升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新,这样才会诞生越来越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生命力和必然要求,跨界融合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7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阿拉丁控股集团合作建立“文化演艺社群经济实验室”,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助力经营模式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文化艺术在新时代下焕发新姿。

近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接受《雁栖湖论坛》杂志专访,分享了《只此青绿》背后的故事、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如何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只此青绿》背后的故事

记者: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故宫博物院和人民网共同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成为近年来少见的现象级舞台艺术作品,这个爆款作品是如何创作的?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诀?

景小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积极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只此青绿》的创作就根植于这样的时代背景。2019年底到2020年初,我们计划创作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与两位知名导演周莉亚、韩真探讨后,最终选定以《千里江山图》为背景进行创作。

《只此青绿》是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与舞台表演艺术的跨界融合。《千里江山图》是中国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从舞蹈表演的艺术范畴,我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这个作品,需要集合各方智慧。为了增强作品的文化厚度,我们邀请故宫博物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与人民网进行了战略合作,通过网络、媒体与广大受众进行深入交流,最终形成文博单位、艺术表演创作单位和权威媒体的强强联合。

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选题,《千里江山图》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以此作为基本的创作源泉。在创作过程中,我们集结了业内最顶级的创作人员,从导演、舞美到音乐、编剧,都是表演艺术领域最杰出的人才。加上我们和故宫、人民网强强联合,使得这部作品的艺术质量和传播运营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传统表演艺术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只此青绿》就是迎接机遇、面对挑战的全新尝试,受到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记者:创作之初您是否预见到这样的成功?

景小勇:我们对这次创作是有期望的,但是最后的效果超越了我们的预期。在创作之初,我们对标《永不消失的电波》,这是近几年很火的一部作品,由周莉亚、韩真和上海歌舞团创作。与之相比,我们作为国家团队,选题、解题、创作能力和整合资源能力应该更胜一筹。《只此青绿》的广泛传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权威媒体的深度介入。从首演到巡演,人民网都给予了很大支持,人民网的传播对作品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艺术作品来说,质量是首要的,传播和推广也同样重要,内在品质和外在传播的结合,使这部作品成为“爆款”。

记者:《只此青绿》再次让人们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给其它艺术创作带来哪些启发?

景小勇:《只此青绿》成功的根本之处在于开放和合作,不仅是故宫、人民网和东方演艺集团的合作,还有传统题材和现代表达的互通。从选题、解题、创作到运营推广,都是面向全社会的。这种开放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在传统剧目领域是空前的,没有哪部舞台艺术作品采用这样的合作方式。很多文博专家、美学专家、艺术顾问、优秀的非遗传承人,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

这部作品真正跳出院团看院团,跳出传统剧目创作看剧目创作,跳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看舞台表演艺术。《只此青绿》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舞台艺术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剧场内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在我工作的二三十年中,舞台艺术作品能达到这种效果和影响的还不多见。从根本上,这是一个顺应时代、开放合作的作品,也是一次新的试验。

记者:《只此青绿》爆火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景小勇:《只此青绿》在央视春晚播出后,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人民日报》、新华社都连续发布相关报道,对《只此青绿》给予高度评价,引发网民进一步深入讨论,青绿腰甚至出现“人传人”现象,很多网民竞相模仿。我觉得这是好事,说明这个作品深入人心。

如果仅仅是模仿或者公益性的学习,我们不会追究或者提示。对于商业性模仿和商业性抄袭,我们会按照法律进行处理。2021年《只此青绿》首演之后,我们就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只此青绿”的商标,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最近我们发布了关于《只此青绿》知识产权的声明,如果还有相关侵权行为,我们会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记者: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艺术如何与科技进行结合?

景小勇: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首先是文化资源问题,其次是创新结合问题。在文化资源方面,中国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我们历史悠久,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极其丰富。但是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我们还有一些弱项,比如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传统资源的转化能力,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技术结合的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领域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既了解科学技术又了解传统文化的跨界人才太少。要想推动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深化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要培养更多既了解传统文化又懂科学技术,还能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跨界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推动传统文化更高效地与科学技术结合,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产品。

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化艺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藏品的发展趋势?

景小勇: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艺术产业如果跟上这个趋势,就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创作方面,数字化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入。比如选题,除了传统的书面资料,网络文学也是搜集素材的重要来源。数字化对舞台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往的舞台美术都要做实景,现在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在推广运营阶段,数字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想象,目前文艺作品的推广平台都以融媒体、数字化媒介为主。

数字化在选题、解题、创作、运营、推广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下一步要提高效率,扩大影响。我们也在进行一些尝试,总体上还是受到人才因素的制约。我们在培养一些原来从事艺术的人员学习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尽快适应和推进艺术表演领域、艺术生产领域的数字化工作。此外,我们也在和社会机构进行合作,处于相互融合的探索阶段。

数字化的发展让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互相影响,数字藏品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体验。数字藏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势所趋。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如何与社会规则、市场规则和知识产权保护相结合,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我们愿意参与其中,推动整个业态的发展。

记者:您如何看待跨界融合?文旅融合如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景小勇: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生命力和必然要求。农业不创新,我们还在使用原始劳动工具;工业不创新,我们可能还处于蒸汽机时代;艺术不创新,可能永远只有几部作品。在任何领域,创新都是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力量,跨界融合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体内部孕育,另一种是跨界融合。这是所有行业发展进步的基础,文化领域的艺术生产也不例外。

文化和旅游从来都没有分割过,文旅融合是客观的发展趋势。旅游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消费和享受,旅游的文化含量逐步由低到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仅是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文化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对满足广大农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传统文化IP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这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景小勇: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巨大的优势,因为我们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适应科技的能力、适应媒体的能力还不够,跨界融合的人才紧缺,这些都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用好优势,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探索成功的作品。比如《只此青绿》,我们不断地反思,为什么它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像《千里江山图》这样的资源宝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任何一个都值得深入挖掘。如何使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喜闻乐见,怎么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我们的表达方式、呈现方式,如果不进行创新,不运用科技手段,就不会适应现代人的需求。总之,我们要认清优势,看到不足,找到破解这些难题和不足的途径,这样才有可能诞生越来越多的《只此青绿》。

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在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您认为应该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景小勇: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有三点:第一,选题,选什么题材;第二,解题,把题材中的精华和思想挖掘出来;第三,表达,把思想和精髓表达出来。做好选题、解题和创作表达,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东方演艺集团是用艺术的方式讲故事,我们衡量文艺作品有三个要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这是形成优秀作品的尺度和标准。

《千里江山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作为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它的地位和影响力很高。但是《千里江山图》可以从很多方面表达,如果按常规角度解题,也许就不会达到现在《只此青绿》的效果。我们解题是从人民的角度,从中华民族几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角度,围绕这幅画背后更深刻、更宏大、更有高度的解题方式,这是引起全社会认可的根本所在。很多观众都说美哭了,这是导演、灯光、舞美共同努力的结果,“美”是舞台上呈现的外在视觉反应,“哭了”是内心的情感反应,因为思想精神打动人心。

记者: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景小勇: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要明确讲什么和怎么讲的问题。我们要告诉世界,当下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讲中国当代的故事。讲故事要讲究时机和方式,最好能够与市场结合。如果仅仅为交流而交流,可持续性和效果都会停留在表面上和短期内,只有与产业、经济融合才会持续长久。

讲好中国故事是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位、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多元参与,需要相关方进行整体统筹规划,建立现代化的、市场化的、国际化的讲好中国故事的体系。

由于疫情原因,《只此青绿》现在还无法走出去,相关方也在通知我们尽快进行翻译、改编,做好能够出国巡演的准备。各方都预期它会成为一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够接受和喜欢的中国艺术作品。对我们自己来说,这就是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疫情给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带来不小的影响,东方演艺集团如何应对疫情挑战?

景小勇:疫情对旅游业和艺术表演行业影响很大,从2020年开始一直是常态化疫情管理。我们应对疫情的主要方式是大力推进数字化,把数字创新作为集团发展的第六个板块,也是第六个战略,专门设立数字化部门。我们的部分创作工作开始在线上进行,线上演播将是下一步的重点拓展领域。我们会和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合作,加强小节目和歌曲的创作。

观众对于艺术产品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大家不可能每天到剧场去看演出,这也是互联网和短视频、直播发展的原因之一。碎片化、消遣性、娱乐性、放松性的需求在普遍增加,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社会需求,创新艺术产品的样态,给老百姓带来艺术的服务和享受。总体上,我们还是克服困难,努力推动艺术生产和面向社会的艺术服务,同时抓住疫情的空档,《只此青绿》就是在疫情相对稳定期间排出来的。

记者:中国文化艺术产业未来有哪些发展趋势?

景小勇:一是提质增效,二是国际化。我们的艺术产业相对发达国家比较薄弱,因为我的产业发育时间短,市场化程度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艺术产业会不断往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的方向走。我们转化资源的能力会越来越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小,在不远的将来,甚至可能会超越他们。其次是国际化的趋势,文化艺术是所有人的需求,一定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而走向世界。

(文章来源:舞蹈中国微信公众号)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