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构建文明对话和互鉴的重要桥梁。7月11日,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支持,RE睿·国际创忆馆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在北京举办“听见历史·对话世界”——遗产地数字博物馆沉浸式声场体系构建及实践应用沙龙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邀请到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宏生、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副处长李阳、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振彪,以及来自北京市艺术博物馆、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北京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央视中数传媒集团、北京全景声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就“如何以声音和语言为媒介促进世界文明互鉴”分享了最新的学术理论和实践成果,探讨遗产地数字博物馆中声音体系标准的建设、创意体验研发和国际传播路径。当天,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遗产发展”实习基地也在RE睿·国际创忆馆正式挂牌。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RE睿·国际创忆馆馆长贺艳在研讨会致辞中表示,RE睿·国际创忆馆是数字遗产委员会的驻地,‘工业遗产+数字展’的创新形式,可以更好地发掘工业遗产的无穷魅力。近年来,文化遗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数字遗产专业委员会期待和来自于各方力量的合作和融合创行,能够从如下几方面推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活化利用:第一,推动构建数字遗产各细分领域的规范标准;第二,探索数字遗产的应用场景,更好地让大家感受文物‘活化’的魅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培养跨界人才,促进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知识、经验共享和交流。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好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张宝钧表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肩负着培养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使者的使命与担当,致力于培养出能够熟练使用外语、掌握跨文化交际理论和实践技能的中国文化传承者和国际传播者。在此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确定了‘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和中国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办学定位,为文化遗产行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胜任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此次与睿馆合作,实现了资源互通与共享,为今后联合开展教学科研、共同培养文化遗产领域高端国际化专业人才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京市石景山区文旅局副局长王振彪表示,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主动融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顶层设计、总体布局。依托首钢特色工业遗产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石景山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持续建设国际化活力空间。睿馆通过多感官数字技术和工业遗产的结合,将文化遗产‘翻译’为可以体验、分享、传播的文化资源,助力文明交流互鉴,打造了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样板。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石景山区深入实施‘景贤计划’,建成京西国际商事与人才综合服务港,推动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相信北京语言大学与睿馆的联合人才基地建设,将为石景山区带来更多年轻化、国家化的人才。欢迎高校、研究机构的培养基地、实验室平台落地石景山,为民族复兴、世界和美打下扎实基础。
此次研讨会举办期间正值RE睿·国际创忆馆创办三周年。过去三年中,该馆始终致力于“连接”——从创办之初决心成为连通公众与文化遗产的特定公共空间、连接历史与当下,到逐渐成为文化遗产事业学术、资源、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平台。会上,RE睿·国际创忆馆执行馆长杨思以“超越具象的真实”为主题论述了声音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了在博物馆场景中的声音应用案例,并介绍了该馆推出的沉浸式声场产品体系。北京语言大学“文化遗产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任陆薇展示了北京语言大学在“文化遗产发展”项目中的实践成果。她表示,自2019年首次招生以来,该项目已培养两届优秀毕业生,完成多个研究生创新项目,参加多场国际会议,未来将继续实现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走向“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的终极目标。两位老师的演讲引起现场热烈反响。文化遗产事业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来自产学研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受感染,展开了一场畅所欲言的文化沙龙对谈。嘉宾们围绕文化遗产中声音景观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地交流探讨,展望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目标、新可能。
与会人士认为,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文化遗产声音体验与传播的平台。未来,与会各方将继续共同努力,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共同守护好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配图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陈梦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