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非遗 | 华夏古音、笙管遗韵,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

2024-02-27 14:49 来源: 文旅中国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文化历久弥新、熠熠生辉。2023年12月15日,河南省“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成功通过河南邓州市人民政府、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评审,正式列入第三批邓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至今,当地相关机构以此为契机开展大量工作,推动民族音乐、非遗走进百姓生活。

邓州市陆福阁文化研究会作为项目保护单位,全面统筹整理保障申报工作顺利开展,经由邓州市赵集镇文化服务中心批准后上报邓州市人民政府、邓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评审,并最终成功获批。上述单位联合成立“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保护工作组,由陆福阁文化研究会牵头,采取共同保护行动。

“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成功申遗,是邓州市非遗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邓州市积极研究推进非遗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等相关工作,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推出有力措施,全面提高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华夏古音,跨越千年的音乐赓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音乐基因。民间乐种是我国音乐文化的资源宝库,是在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丰富情感内涵和表现形式的音乐组合形式,体现了中国音乐自古传承至今的美学精神和审美意蕴。

笙管乐作为我国民间乐种的重要演奏形式之一,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个影响深远、分支众多的庞大音乐体系,至今仍然活跃在中国北方广大农村,在当地农民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现今留存笙管乐种的地域分布以华北地区为中心,呈辐射状发散于周围地区,主要流行在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山东省、湖北省及京、津地区等区域的汉族民间、寺院和道观,是跨越省际的特定文化圈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

笙管乐一词既是民间俗称,又是当前学术界的学名,是指以管子(古称“筚篥”)为主奏乐器,以管、笙、笛为框架,兼有其他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而构成的乐队演奏形式,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宫调体系、乐谱曲目、演奏风格和社会功能,是汉族传统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笙管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笙管乐以管子主奏不同,鼓吹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各种打击乐器,演奏时气势非凡,深受群众喜爱。在中国广大农村,无论是何种集会,只要是人群集聚的地方,都会有鼓吹乐的声音。在中国北方,比较细腻的笙管乐常常以吹奏“白事”为主,而粗犷的鼓吹乐则是老百姓逢年过节“闹红火”和“红事”典礼上必不可少的声音。唢呐通过丝绸之路由西域传到中原,因其声宏大明亮、适合演奏欢快的曲调而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汉朝,鼓吹乐是当时的军乐和礼仪音乐;明清以降,则以大小唢呐配以大小鼓、铙钹为基本编制,是中国农业社会极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器乐演奏形式

笙管遗韵,邓州文旅的时代引领

“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是我国笙管乐系统中发展传承的乐种形式之一,是河南省邓州市重要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以中国汉族传统笙管乐形式为基础,包括了民间吹打班中笙管乐、鼓吹乐等演奏专业及演出形式,是有着“多元一统”格局,集唢呐、笙、笛子、打击乐等演奏与歌舞表演等于一体的非遗乐种表演形式,在当地民众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在当今各种音乐形式蓬勃发展的局势下,发掘、抢救、整理、保护“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乐种,对于中国古代乐器制造、地方乐种、音乐美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相关的知识和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进行传承,并与正规教育、高等教育紧密融合,但更多的是通过家庭、社区的活动开展传承。“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盛兴于邓州市河南村李氏三兄弟:李光才、李光伍、李光陆。他们作为第一代传承人,自幼学习笙、唢呐、笛等吹管乐器的演奏,积极参加当时学校及大队的文艺宣传队,后组织成立赵集镇笙管乐队。经由第二代传承人李其让、陈寿奇,第三代传承人李庆玉、李奎中、陈喜法、李会勤、李松、李润楠、李曼,发展至第四代传承人李毛毛、李晨奥、李正一,他们长期组织策划各类活动,教授村民演奏技艺,将该乐种形式在邓州市乃至全国广泛传播传承。    

第一代传承人李光才【右】与李光陆兄弟合影

多措并举,有力保障传承发展

邓州市陆福阁文化研究会作为“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非遗项目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成立于2021年,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研究推广“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以及第一代传承人、中国民乐艺术家李光才、李光伍、李光陆的文化思想;传承创新“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邓州市陆福阁文化研究会为“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全力保障。此次申遗成功,是推动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向世界传播中国非遗保护成就的新契机。为增强传承活力,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成立了保护工作组,并联合制定了《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五年保护计划》,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同时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扩大组建乐队,开展巡展活动,增强青少年的非遗保护意识。

艺术赋能,奏响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非遗的身影显得尤为活跃,非遗不仅是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活态传承”,更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已在当地策划举办了百余场活动,为沃野乡村吹来一阵阵热烈欢愉的文化之风。

拓展非遗工坊,赋能文化振兴。“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项目将开展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手段保护、传承、创新非遗及其传播方式。陆福阁文化研究会率先创立了官方网络公众平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非遗的影像、文字进行数字化处理,对传统文化进行动态记录,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当地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发挥美育价值,赋能人才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以其丰富的艺术资源与精彩的艺术实践,将民族文化精神培育融入乡村生活,营造良好美育氛围;积极探索“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提升经济价值,赋能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将探索“非遗+产业”新路径,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尝试通过“非遗+线上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借助现代科技,通过沉浸式体验、交互式参与、娱乐化休闲消费方式,构建“虚拟+现实”的非遗场景,提升游客参与度,吸引更多人产生更具深度的文化参与、文化认同。

村民观看陆福阁文化研究会首届戏曲艺术节

发挥社会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邓州市赵集镇河南村梨园笙管乐”项目将通过拓展非遗工坊建设,带动当地各族群众共同参加技能培训、共同生产劳动,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图片由邓州市陆福阁文化研究会提供,二位作者均系笙演奏家)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