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临沂兰山区系统发力“做活水文章、撬动夜经济、释放文化味、赋能商旅圈、催生城郊游”,加速推陈出新,提振旅游消费,在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据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兰山区共接待游客8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亿元,旅游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稳居全市首位。
打造水韵琅琊,水城旅游打开新格局
兰山区强力推进“水韵琅琊”城市文旅综合体建设,重点打造“灯火兰山•新琅琊”“点靓沂河”“魏晋风华”3大片区,以游船为载体,以码头为站点,以水系为环线,开发水岸联动精品游线。
全力疏通航道。规划3条航线,全面完成沂、祊河航道疏浚工程,成功改建涑河1号景观闸,建成5个码头、2个游客服务中心,购置12艘观光演艺游船,实现沂、祊、涑“三河”相互通行。陆续开通船游。精心打造主题夜游实景演出——“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演艺项目,通过全程4公里环线、50分钟时长、6大演艺篇章,让游客穿越千年时空、沉浸琅琊故事,日接待人次3万余人。加快打造“点靓沂河”项目,突出“我在船上看家乡”主题,推动水上观光、水上餐饮等业态融合互促。
创新畅通水陆。增加公交班次站点,开通试运营2条“畅游琅琊”双层观光巴士和4条“夜间巴士”“宝宝巴士”专线。与陆上公交一体规划,打造“水上巴士”,初步设计4条线路,预定2艘游船,启动沿线码头(停靠点)、避风港建设,构建“水陆互通、无缝衔接、快速换乘”旅游交通体系。
点亮灯火兰山,夜间旅游增塑新优势
兰山区突出街区夜市、实景演出、休闲娱乐、古风国潮等体验环节,打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新消费场景,形成了“网红效应”。
焕新万兴都。盘活闲置资源,升级改造原万兴都商圈为新琅琊不夜街区,设置篝火演艺舞台、巨型雕塑美陈打卡点、行为艺术表演区、琅琊眷侣广场等主题项目,植入多元业态,演绎琅琊文化。6月30日开放以来,“观夜画琅琊•逛不夜街区”火爆出圈,截至目前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超2亿元。
激活沂州里。以“漫步沂州路•一里阅千年”为主题推进沂州路提升改造,贯通“夜画琅琊-新琅琊不夜街区—沂州里”特色游线,优化游玩体验。发挥国家级非遗旅游街区品牌优势,研发推出“沂州礼”系列产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关联业态,形成昼夜兼营、主客共享、多业融合发展格局。
点亮书圣阁。以书圣阁建筑为舞台,利用声光电特效,融入王羲之书法艺术,推出书圣阁光影秀,持续时长约5分钟,每晚两个场次,营造夜游氛围,吸引游客打卡。在书圣阁内王羲之影视博物馆策划打造《琅琊风云》沉浸式国风游戏剧。
彰显城市底蕴,文化旅游迸发新活力
近年来,兰山区把红色、书法、非遗等本地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活动体验,取得积极成效。
做优文化研学。以“拉住老区人民的手”为线路主题,融入沂蒙革命纪念馆、临沂商城等核心项目,联动王羲之故居、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节点业态,提升中共华东中央局旧址陈列馆“体验式教学”,打造王羲之故居沉浸式演出《书韵琅琊》,增强产品吸引力。
做强非遗手造。赋能非遗产业化发展,设立了3处非遗展厅,创建了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发展了9家“山东手造·产自临沂”示范园区、企业和非遗工坊,琅琊剪纸等12个项目入选“山东手造·产自临沂”优选100。做新时尚活动。举办“水韵琅琊·国风大赏”魏晋汉服巡游、“醉沂河”文化嘉年华、沂州里“诸葛市集”等一系列新潮靓丽活动,充分彰显城市书卷气,点燃生活烟火气。
突出地域特色,乡村旅游初显新成效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兰山区挖掘利用自然生态、民俗人文、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
抓项目提速。突出“沂蒙原乡、康养福地”“城市后花园”定位,总体布局了李官万亩桃园、半程万亩荷塘、金锣康养综合体、天基玫瑰湖、方城·绿舟牧场、茶山滑雪场、祊河影视城等重点项目,奠定基础支撑,推动错位开发。
抓品牌提升。推动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创建了1个省级旅游强乡镇(半程镇)、1个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李官镇)、3个省级景区化村庄以及一批农旅示范点、精品采摘园、星级农家乐,壮大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抓业态提质。紧跟“微度假”潮流,主推“沂蒙乡愁”精品民宿、露营地建设,建成3家民宿、9家露营地,激发近郊游新活力。举办李官桃花节、方城电音啤酒节暨村级足球赛、半程万亩荷塘音乐节等“乡村好时节”特色活动,集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特产展销于一体,聚攒了人气,拉动了消费。
(图片由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