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东部地区前三!佛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获评“优秀”

2024-01-01 09:41 来源: 文旅中国

近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了第三、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广东省佛山市获评“优秀”等级。通报指出,广东省佛山市、浙江省温州市、北京市石景山区、河北省沧州市、河北省唐山市、湖南省株洲市、陕西省安康市、四川省乐山市、重庆市江津区复核成绩分别位于东、中、西部地区前3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扎实,创新发展成效明显、亮点突出,整体工作水平较高,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2019年3月,佛山成功创建成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佛山市成立了由市长牵头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印发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锚定“三大目标”,实施“五大行动”,年均投入20.5亿元,高位推进示范区创新发展,全力打造地级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样板。

全民综艺大舞台

党委政府高位谋划,以“三大目标”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

一是争当全国公共文化创新高地,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开荒探路。2018年示范区验收时,专家组肯定佛山创新成效,并勉励佛山争当地级市公共文化创新高地。佛山以此为动力,通过市级带头示范,引领基层创新,在推进地方立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市上下形成了“竞标争先,赛龙夺锦”的创新氛围。重点颁布实施《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探索形成了邻里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联盟、文化站总分站制等创新经验,受到国际图联、中宣部和省文旅厅的肯定,并跻身“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城市”。

《佛山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二是争当文化善治示范地,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样板。重点通过试点先行、品牌打造、精品创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能城市治理和乡村振兴,得到国家认可。其中,邻里图书馆以阅读为纽带,有效打破邻里社交壁垒,增进邻里感情,变“互不相识”为“邻里互通”;“祠堂+文化”成功将祠堂转化为乡村文化阵地,带动乡贤关注并参与乡村治理,形成了乡村文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局面;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南海区西樵镇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南海区九江镇、顺德区黄龙村等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示范村,南海区成为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佛山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三是争当制造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高地,为同类型城市提供经验借鉴。佛山以制造业立市,产业工人占常住人口近32%,精神文化需求旺盛。近年来,佛山结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课题研究、实践转化,探索形成“圈层式”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镇街和园区、社区和园区间开放融合、互相补位,形成了自主型、融合型、开放型等类型的园区文化服务体系,并建成职工书屋、企业文化家等各类阵地近1000个。

连滘村罗氏宗祠“祠堂+文化”

实施“五大行动”,促公共文化创新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实施标准引领发展行动。出台《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颁布实施《联合图书馆体系建设管理规范》《邻里图书馆建设及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并转化为《新时代佛山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评估定级办法》。截至2022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100%为国家一级馆,镇街文化站100%为省特级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率超90%。

佛山市文化馆

二是实施设施攻坚做强行动。围绕市、区、镇街形成“六馆三院”“五馆一院”“四馆一院”配套格局,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创新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新建文化设施“中心化”“地标化”,全力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镇街以上公共文化场馆269个,785个村居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共备案民办博物馆21个,总数全省第二;共有48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社区、景区、街区等人群密集区;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199万平方米,万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2084平方米。

三是实施科技赋能行动。稳步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佛山数字陶瓷文化博物馆借助3D、VR,打造永不落幕的陶瓷文化展厅,成为全省首个数字陶瓷博物馆。佛山市图书馆推出智慧网借服务“知书达‘里’”,实现“线上平台借书、线下机器人找书、快递送书到家”一站式服务。“佛山文化云”注册单位175家,用户数超24万人。2022年全市共开展“云借阅”“云展演”“云展览”等在线活动2559场,线上服务超1.7亿人次。

邻里图书馆

四是实施文化力量再造行动。通过政策引领,搭建平台,真金白银投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发展,撬动民间资本参与设施建设,实现服务效能和社会效益双提升。4年里,全市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年超2.9亿元,开展公共文化专项扶持年超3000万元。“博物馆之城”采取分类分级补助,以约4000万元扶持资金带动民间投入超2亿元。各区出台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体系共建,带动了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文化类社会组织539个、群众业余文艺团队3867个、文化志愿者人数约4.6万人。

五是实施“效能革命”行动。开展市民满意度及服务效能评估,采取“四不两直”、暗访等方式直插到点、直指问题,全力解决设施使用率不高、设施存在感不强、公众参与度不足等突出问题。4年里共暗访评估公共文化设施947个,81家重点整治单位全面完成整改。在“效能革命”鞭策下,全市公共文化场馆做到了“有人管、管得好”“有人用、用得上”。全市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约2万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3000万,形成了全民综艺大舞台等品牌活动。

(图片由佛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责编:保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