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南方观察丨温秦默默,奉献文坛:“印象红磨坊”出刊千期赢好评

2022-04-08 16:33 来源: 文旅中国

【编者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宜昌市“文化名家”温新阶和妻子秦娥(高级教师)退而不休,精心创办文学类公益微信公众号“印象红磨坊”,为广大作者提供发表作品与交流的平台,尤其是他们不厚名家,不薄新人,更不囿于地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风范,体现了文化人、办刊人宽阔的胸襟。编审没有报酬,全年没有假日,温秦默默,夫唱妇随,倾心奉献文坛,在三峡宜昌乃至荆楚大地被传为佳话。今天(4月8日),适逢“印象红磨坊”刊文1000期之际,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席周立荣和众多读者、作者纷纷寄语,表达祝贺与期望。现选编于此,以飨读者。 

知名作家,“印象红磨坊”创办人温新阶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传递新时代最强音

三年时间,刊文1000期,相当于10本书的体量,点击阅读可能超过百万人次,这是网络世界的魅力,也是温新阶老师夫妻俩带给我们的惊喜。编审没有报酬,全年没有假日,一千期的执着,也可能是数千期的坚守,这是“印象红磨坊”引发我们的思考。

新时代催生了新的阅读形态,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是一个平台,也都是一粒火种,我们必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牢记记录和传递时代的最强音。唯其如此,我们众多的新媒体平台才能健康成长,才能不断厚植宜昌文学的沃土,才能生长宜昌文学的参天大树,才能越过高原勇攀高峰。

这也是我对更多“印象红磨坊”的期待。

——湖北省宜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宜昌市作家协会主席:周立荣

4月8日,“印象红磨坊”刊文1000期

交流的平台,发表的阵地

散文公众号“印象红磨坊”一问世,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既是交流的平台,又是发表的阵地。所发作品风格质朴,清新,个性鲜明,接地气,为平凡人物塑像。一个平台贵有一种风格,难能而可贵。热望她越办越好!办出更大的影响来!读者感谢她,作者感激她!就像清江的女儿越长越标致,越长越美丽!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文联原主席:李华章

“印象红磨坊”——宜昌文学靓丽名片

“印象红磨坊”一晃就推出1000期了,可喜可贺。这是宜昌文学人的幸事大事。作为一名投稿者,感谢温老师、秦老师等服务此公众号同仁们的辛勤奉献。

据我所知,这推出的千期佳作,既有著作等身的文学前辈的新作,也有小试牛刀的后学之美文,可谓是琳琅满目、灿若星河。谓“印象红磨坊”是宜昌文学的一张靓丽名片,一点也不为过。

“印象红磨坊”千禧再进,光彩赓续!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第六、八、九届签约作家,宜昌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宜昌市小说学会会长:阎刚

宏大叙事,雅致抒怀,兼而有之

温新阶老师领创的“印象红磨坊”今天1000期,这是一路引领风骚的过程,也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

“印象红磨坊”已经打造成宜昌一个重要的文学现场,一座充满文字魅力的“磨坊”,催生出了一种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学能量。长歌短调,唯美格高。既有大江东去、金戈铁马、豪放硬朗的宏大叙事,也有花开花落、草木之微、婉约细腻的雅致抒怀。既有轻灵美文,亦有厚重典章,皆颇见殊佳。

“印象红磨坊”为构建多元蓬勃的宜昌文学新版图,培育文学新生态,尤在拔擢文学新秀、扶掖真情写作者,彰显了文学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贡献了恒久的文学力量。

真诚祝愿:恰如红日初生,百卉萌动的“印象红磨坊”,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朴实的文风,更年轻的姿态矫健前行!

——土家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刚

在“印象红磨坊”学作文、学做人

追随“印象红磨坊”,伴随“印象红磨坊”,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茁壮成长。在这个清静善美的园地里,既可以学习如何作文,还可以学习怎么做人。在“印象红磨坊”推出整整1000期作品的时候,这就是我此刻最想说的话。

——退休军人,“印象红磨坊”读者、作者:朱绪忠

贺“印象红磨坊”刊文1000期

有缘相聚红磨坊,

交友习文好风尚。

群里天天学文章,

篇篇范文做榜样。

不辞辛苦老师忙,

鼓劲加油指方向。

刊发千期正能量,

好群好友好师长。

——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散文爱好者:邹志坚

每天和文友“相见”,搅动我平静的心湖

网络改变世界,文学改变生活。我们共同成长在同一块土地上,但又以各种不同的文字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文学的美妙,也是文学的神奇。自从我和“印象红磨坊”邂逅相爱后,每次和文友相逢,爱,便悄然而来。从此,我们走进了彼此的心灵花园。每天和文友“相见”,就像是一缕温暖的春风,搅动了我平静的心湖。

炙热的真情,织出一张真情的网,牢牢网住了我的心扉。我们的相逢似有前世的约定,是那样自然,那样充满真情。从此我和文友有了生命中最美的牵挂。思念的心,总是在每天阅文时寻找你在哪儿;思念的心,总是在纯真的意境里飞翔。    

“印象红磨坊”硕果累累的今天,我深感她的诞生,像是一颗幼苗穿破坚硬的泥土,努力地舒展自己的筋骨,又似一朵鲜花含着微笑,自信地绽放自己的英姿。是“印象红磨坊”的诞生,让作者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文佳作,为大家提供了繁荣的创作空间,丰富了作者与读者的生活,为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学创作没有止境,愿“印象红磨坊”如牧童的口哨,如纤夫的号子,在旷朗的田野上飞扬,在悠远的精神河道留下自己深刻的足印。望各位老师和文友,在同一块土地上,豪情泼墨,为努力营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交流平台,勤奋耕耘,谱写新的篇章。

——中共党员,资深金融人,文学爱好者:胡德声

每天点评“印象红磨坊”文章的“文人行长”胡德声 

结缘“印象红磨坊”,刊发文章10篇

两年前的阳春三月,我因新冠疫情困在京城,荣幸接到“印象红磨坊”掌门温大师邀请,为“印象红磨坊”写稿。有道是“人被困顿最思乡”,我打开回忆的闸门,挥笔写就《三峡柑橘情》,以寄乡愁,也由此加入“红磨坊”这个大学堂。

殊不知,当初听到“印象红磨坊”,让我一惊,马上想起那年在法国被盗的事情。那是2007年冬天,我去巴黎学习,培训方安排晚上去红磨坊观看演出,临出发时,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护照和钱包不见了,红磨坊当然是去不成了。我焦急奔忙在寻找护照和联系使馆的途中,与法国红磨坊失之交臂,万分遗憾。

这次与温老师的“红磨坊”邂逅,算是缘分吧,虽然此“红磨坊”非彼“红磨坊”。我想公众号取名“红磨坊”,正如法国蒙马特高地下的红磨坊,既是草根艺术的聚集地,又是大众文化的精品高地吧。

这两年,“印象红磨坊”越办越红火,影响力越来越大。承蒙其厚爱,我10篇文章亮相“红磨坊”,其中1篇是小说,其他都是散文。很幸运,“红磨坊”刊发千期中,我这10篇小文也占一席之地。而且这些文章,后来大都被纸媒刊发和,“今日头条”转载。

我一银行账房先生,盘盘数字、弄弄票子尚可,玩文字确非强项,也不是那块料。所以发表的文字多是几不像,上不得台面。正如王双健笑话我的文章“是公文通讯式散文”;颜铭嘲笑我“可以跟官员和银行系统的人比文学作品,可以跟文坛中人比级别”。

我脸皮厚,一往无前,以为闲着也是闲着,权当读书写作就是打麻将、“斗地主”、钓鱼,休闲娱乐,调剂业余生活,也算是映泉先生对我讲的“娱己”。

祝我们的“印象红磨坊”永远活跃,红火永远!

——资深金融人,“印象红磨坊”读者、作者:郭扬华

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空处总虚心

说来甚巧,温新阶老师喜获宜昌市第二批“文化名家”之后,他和秦娥老师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印象红磨坊”迎来1000期,这都是作者和读者的大喜之事。在她的园田里,我们如雨后春笋,向上向阳。

曾听秦娥老师说过,创办纯文学公众号“印象红磨坊”,初心是想为温老师和女儿温蓝枫发作品设定平台,“事与愿违”,一面世,和我一样的读者、作者齐齐簇拥过来,这里有阳光、空气和水。温老师曾经沧海,编辑刊物无数,我最喜欢二份,一是30多年前的油印刊物《鸽子花》,给我文学启蒙,让我不知不觉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喜欢“印象红磨坊”很简单,从众心理使然,这么多人喜欢,我岂能“独善其身”,一起向未来。

1000期是更好的开始。我作为“春笋”在此表态,像温老师、秦老师那样,像“印象红磨坊”未来的模样——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空处总虚心。

——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猇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子峰

泼墨怡情笔生花,“红磨坊”里绽奇葩

欣闻“印象红磨坊”出刊1000期,谨致热烈祝贺。作为一名热心作者和忠实读者,对“红磨坊”怀有深切的谢意和敬意。希望有更多好作品问世,这是它自创办以来,被寄托的期待和使命。事实也证明,它无愧于这份期待。祝“印象红磨坊”未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平台,迎来更壮丽的风景!

附拙诗一则:

泼墨怡情笔生花,

红磨坊里绽奇葩。

群英荟萃飞风采,

唱和吟诵醉晚霞。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公安局四级高级警长,县作家协会理事:赵开洪

“红磨坊”让我提升能力,找到快乐

“印象红磨坊”是个优秀的散文平台。三年来,我在“磨坊”里阅读和写作,吸吮了营养,滋润了心田,提升了能力,找到了快乐。愿大“磨”长转不衰,新“坊”历久弥“红”,靓丽之“印象”传播更远!

——湖北省鄂州市退休公务员,文学爱好者:李方桃

结识“印象红磨坊”,让我移情别恋

我酷爱驱情码字,常写一些文字在其他文学平台推送。自结识“印象红磨坊”,就移情别恋。

“印象红磨坊”是一个高端的文学平台。其文章集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于一炉,可读性强,让人受益。尤其是一些大家的作品,篇篇见功底,字字藏真情,很有示范作用,其文字的影响力深刻久远。

我每天早7点,准时看“红磨坊”。时逢1000期推送之际,衷心感谢“红磨坊”编辑的无私奉献和辛勤付出,祝愿“印象红磨坊”——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屈定国

“印象红磨坊”——散文天地,文学田园

走进“印象红磨坊”,我便有了深深的归宿感。这是一片散文的天地,文学的田园。根系祖国,情牵故乡,一字一句的吟唱,都是真善美的倾诉,篇篇精彩的佳作,皆是笔端流淌的家国情怀。

适逢“印象红磨坊”创刊l000期之际,祝福这一方文学沃土精品迭出,春色满园!

——地方志、中共党史编研工作者,退休公务员:胡茂新

“印象红磨坊”——爱你没商量

三年业余时光,我一路浅吟低唱,沉醉在“印象红磨坊”。半百后的迷茫,重新获得了方向。像一棵老树,又有了枝头的芳香;如一口老井,又闻见了水响。一个平台带来的无限亮光,让我在春风中徜徉,就像热恋中的儿郎。

“印象红磨坊”千期千禧,回首瞭望,一泓暖流在心中荡漾,千言万语一涌而上,我却有口难张。值此,我真诚地道声谢谢,谢谢温、秦二位老师,不弃我不自量,不嫌习作低档,不恼个性张狂。

谢谢各位文朋师友,助我成长,为我榜样,馈我食粮。未来的日子,我将筚路蓝缕,赶月亮,追太阳,在追随中成长,在夕阳中歌唱,在晚霞里酣畅,让人生一路芬芳。

祝贺“印象红磨坊”,创造了无限温馨和荣光,维系了无数良缘与能量,未来一定更好,未来必定更靓。

——文学爱好者,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务员:高岸东

文化领地,交流平台,精神家园

一千个日日夜夜,便有一千种思念与感怀。与“印象红磨坊”相濡以沫三年,每天学习、品读、转发,偶尔也提笔写写,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印象红磨坊”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化领地、交流平台、精神家园。这里只有对文学的信仰、对文字的挚爱,以及性灵的文字与文心的纯粹;没有江湖之恶、门户之争、高下之判、尊卑之别,是难得的一方净土。

三年来,我作为一名平庸的文学爱好者,见证了“印象红磨坊”作者群与读者群的壮大,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公众文学平台。并有幸成为“红磨坊”的作者与读者,受到名师的引领与众文友老师的熏陶,可以遥望文学高山大川的风景以及远处的灯塔,收益良多,幸甚至哉。

“印象红磨坊”总第1000期,在此衷心祝愿我们的“红磨坊”红红火火,越来越好!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者,文学与书法爱好者:秦明武

“印象红磨坊”——为我开启文学窗口

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最幸福的事情是作品有人读,读过之后还有人叫好。

而这种幸福感总是显得异常稀有,因为纸媒只有那么多,并且阅读纸媒的人,也如此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这些业余作者,只能眼看着自己的作品如同农民种的销不出去的蔬菜一样,烂在地里。

“菜”烂在地里,于农民而言,是灭顶的灾难,对我们这些以笔当“锄头”的人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这种打击可能会让我们都失去“种地”的兴趣。

恰在此时,知名作家温新阶老师、退休高级教师秦娥夫妇推出了纯文学公众号“印象红磨坊”,给广大草根创作爱好者提供了施展的舞台。平台以散文为主,也有短篇小说,内容接地气,短短两三年时间,俨然成了众多平民百姓的心灵港湾。

“印象红磨坊”的作者,来自各行各业,有似温老师这样的真正写作者,比如李华章、王永红、韩永强、甘茂华、阎刚等大咖,也有尚在求学的少年,如黄瑞等,当然,多数是像我这样的文学新人。

因为这个平台,我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知晓,并给予鼓励。其中,《父亲的林子》点击达5000左右,我有多篇文章因这个平台走向了更具权威性的纸媒,被《民族大家庭》《三峡文学》《宜昌教育》《土家族文学》等杂志采用,“印象红磨坊”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的窗口。

虽然,文学的彼岸还遥不可及,但我只要借助这道光,顺着这个窗的指引,我相信,目标总会越来越近。

今天,平台已推出了1000期作品,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数字,这个数字里,包含了秦老师多少汗水,温老师多少心血,我们不得而知,“感谢”是一个轻飘飘的词语,承载不了我内心的情愫,我想,唯一的报答方式是:好好写下去。

——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散文学会会员:温艳萍

我是“红磨坊”的孩子,在这里成长

结识“印象红磨坊”,是2020年新冠疫情隔离在家时,在同学朋友圈读到温老师的文章。和秦娥老师加为微信好友,是2020年4月4日。我所投第一篇文章是杂文《孩子当官儿记》,没选中,秦老师建议我写篇散文。

故我另投《瓮桥散记》,文章刊发后,真是欣喜若狂。在学生时代,我有作文被发表过,未见得当时的心情比那一次更为激动。学生时代,感觉到的是一种在众同学面前有面子;如今的文字发表,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两种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由学校踏足社会后,一直为生存奔波,不习惯用电脑打字,没有文字投稿的经历,不会以文档形式用邮箱投稿。每次向秦老师投稿,都是用微信直接发出。秦老师收到稿件,在电脑上编辑好了,又发给我确认。

2020年7月16日,和温老师加了微信好友。温老师是我读初中时就已知晓的一位作家,当时的语文老师送给我一本温老师的著作《小雨中的回忆》,从此,我知道了文章还可以如此写作,语言还可以如此优美……

有一次,温老师问我,是不是一直用微信写文章呢?学学用电脑吧。再后来,我首发在“印象红磨坊”的文章,又发表在《西陵文艺》《三峡文学》《土家族文学》3份文学刊物上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印象红磨坊”,离不开温老师、秦老师的帮助与推介。

也许人们缺少的不是才情,而是缺少一个可以容自己展示的平台。温老师和秦老师搭建了“印象红磨坊”,让我有了展示自己内心的温暖去处。

为什么清楚和秦老师、温老师成为微信好友的具体日期?因为我舍不得删掉和两位老师的聊天信息。

我并非千里马,但温老师和秦老师绝对是伯乐。一直真心的认为,我是“红磨坊”的孩子。我在这里成长,现在是,将来也是。

——“印象红磨坊”作者、读者:杨吉风

四大动因,助力“红磨坊”发展壮大

“印象红磨坊”结缘,始于两年前一个闷热的七月午后,高考已经结束,我暂时处于“空窗期”。闲暇之中,读一些文字,也写一些文字,于我而言,文字如一粒粒装在瓶子里的去痛片,读与写,总可以止一止生活的疼痛。

很偶然的,我读到了高中琴同学的一篇文字,出处为“印象红磨坊”,有老同学痕迹的地方,都值得留恋,我顺手便点了关注。备注的投稿邮箱,虽是字母组合,但我可以肯定,应该就是熟悉的人,按图索骥,在指定邮箱中贴了篇旧文字传过去,很快收到回复,果然是故交。

我与秦老师曾在工作中有过交集,虽然过了些年份,但她马上能想起来。因为秦老师,我自然想到温老师,温老师之名号,早就熟知。《老去的村庄》随后展示在“红磨坊”公众号上,竟然引起了好多人的共鸣,阅读者超千人,又被推荐至头条上。对此,我倍感荣幸,甚至欣喜。

之后近两年,我隔三差五,将一些粗浅文字发到温老师或秦老师微信中,又被他们公之于众。可喜的是,我的几十篇文字还颇受读者喜欢,常常收到比多文字更美的评论,这应该就是平台的魅力所在。

我进入“红磨坊”时,大约还在500期左右的样子,一晃就要达到4位数了,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个平台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动因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温秦二位老师的坚持,把公号当成了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耗费了大量心血,公众号和文友交流群经营得日益精致,给了读者和作者愉悦的体验;

二是平台推文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立足凡人小事,符合大众审美追求,茶余饭后,可资交流;

三是平台的包容性和吸纳性强,推文的作者来自五湖四海,有赋闲的老年人,有努力求生的上班族和打工者,有为官者,有无名氏,也有学生娃,作品有上档次,也有还需打磨的,对文对人,“红磨坊”始终宽容与接纳,有归宿之感;

四是“红磨坊”交流群中的温馨与和谐,胡行长、蒋行长、章部长、朱大校等老同志以身示范,不吝赠人玫瑰,多有抬爱之评,也有不少文友该出手时就出手,“红包”逗乐,烘托气氛。

“印象红磨坊”历经千期打磨,已成为众文友的精神家园,可喜可贺。未来可期,定会更加红红火火。

——“印象红磨坊”作者、读者,高中教师:覃德兵

“红磨坊”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新时代文学

许多人不知道,温老师和秦老师退休之后其实更忙了,以至于有时候连他们的外孙都无睱照料,就为了这个近万“铁粉”的精神家园——散文公众号“印象红磨坊”。

1000期散文,1000个不眠的清晨,为我们打开了1000幅乡土画卷。用新媒体方式传播新时代文学,“印象红磨坊”在宜昌文艺界开了先河。

——宜昌市文联新文艺群体影视工作坊负责人,编剧,制片人:覃啸洪

(供图:宜昌市散文学会)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