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邛海国家公园(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四川西昌充分挖掘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做好资源品牌保护、打造产品、培育产业“三道题”,不断探索文旅资源保护利用转化路径,释放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形成文旅资源品牌保护利用的“西昌经验”。如今,这场文旅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结出丰硕成果:2022年,西昌接待游客2195.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2.83亿元,文化旅游成为第三产业的核心支柱。
资源保护强基础
近年来,西昌在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实施邛海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泸山中央城市森林公园生态修复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开展“大规模绿化西昌行动”等增绿护绿活动,加快推进全域绿化,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除了自然生态资源,西昌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底蕴厚重的古城建筑、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非遗吸引着各方游客。目前,西昌市境内有四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礼州)各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大洋堆遗址),高枧汉晋古城、礼州文昌宫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共有3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州级14个、县(市)级21个。
为了做好“保护”这道题,西昌从市域、中心城区、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街巷与传统巷院、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保护7个层面,有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西昌开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认定工作,为非遗项目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和集中展示厅,推动非遗永续流传。西昌还相继启动了建昌古城、唐园、陈家大院等文旅项目建设,深入挖掘古城文化内涵。
打造产品谋转化
如何通过资源产品化,打好“山水牌”“人文牌”?西昌以文旅品牌IP打造为突破,提出打造“邛海康养度假”IP、“历史文化名城”IP、“和美乡村田园”IP和“航天文旅”IP,将文旅资源开发出多重价值,转化为游客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产品。
如果想沉浸式体验西昌的历史文化气息,建昌古城、唐园为游客提供好去处。2022年11月1日,经过修缮的建昌古城重启,高大巍峨的城楼、雄伟蜿蜒的城墙、青石铺就的深巷、翘檐凌空的古建群落、古色古香的九街十八巷、典雅精致的四合院……漫步街区,让人身临其境地体验几百年来商贾云集的热闹繁华。夜景是唐园一大亮点,5万余套灯在“一城、一水、一街”“一塔、一楼、一阁”之间勾勒出一幅夜幕下的“璀璨之城”。
西昌还推出了《彝红》《阿惹妞》等大型演艺节目,让游客感受到凉山彝族独特魅力的风土人情。通过举办火把狂欢节、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邛海湿地音乐节不断丰富西昌的文化内涵,提亮西昌的“显示度”。彝族银饰、彝族漆器、彝族服饰;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主题的T恤、卫衣、冰箱贴;热辣美味的火盆烧烤;清新自然的蓝花楹限定雪糕……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也让游客深度体验西昌的魅力。
培育产业创动力
“五一”期间,建昌古城接待游客36.6万人次,占西昌接待总数近一半。“秘诀”不仅在于古城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特色,还在于建昌古城以市场和产业手段开辟新天地,以文旅产业为自身提供自给自足、自我更新的生命力。
建昌古城在古建保护中统筹推进文旅商有机融合,现在的古城内,有非遗手作、创意零售、风情美食、网红茶饮、文创市集、精品民宿等业态。西昌本地特色烧烤、四川火锅、茶饮、精品民宿、彝族特色文化体验等多个商家已陆续进驻,多元文旅消费体验使古城持续焕发活力。
文旅产业的发展也给大石板古村带来新活力。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鲜明的茶马文化,西昌市大石板社区以村落原貌为核心,通过修旧如旧、翻新如旧等建筑手法,引入客栈、民宿,发展民宿产业,走上向文旅、康养产业转型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农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目前,全村共有232户民宿,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收益增长率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