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公共 | 河北廊坊: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3-01-09 18:18 来源: 文旅中国

1月6日,廊坊市健全现代公共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举行。这是廊坊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一场,主要任务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廊坊文旅场景。廊坊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尚秋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许建军,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雨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何自成,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万一兵等出席会议。

会上,许建军做了主题发布。他在发言中指出,2022年10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结果,廊坊市在中部地区20个参评城市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受到通报表扬。近年来,廊坊市以新的发展理念,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取得显著成果,主要体现为“六个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显著提升。相继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第 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等一批国际性、国家级重大文化活动,在全市上下形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是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资显著提升。投资30多亿元,建成了建筑面积达27万平米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3000余平米的廊坊市非遗展示馆投入了试运营。文安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城县图书馆等新建项目已经竣工。“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大厂域见未来文化生活体验中心、安次区文化中心正在加紧建设。固安县市民文化中心已通过立项审批,为廊坊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显著提升。目前,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均达到了国家一级馆标准。县级图书馆经预评估,均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文化馆全部上等级,其中90%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相继建成11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41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8个新型文化空间,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近年来,廊坊市相继推出了“大美廊坊”文化艺术节、“月来月有戏”精品演出年、京津冀京东大鼓书会等文化品牌,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0000余场次。荣获了全省首个“书香城市”称号,霸州市胜芳镇(“胜芳花灯”)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202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紫檀》《秋月》《孙毅将军》等一批文艺精品力作相继问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廊坊现有各类文化队伍 3000 多支、各类文化志愿者34800余人,有力地保障了各项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相继建成了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壹佰剧院文化综合体、固安县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引导全市 475 家文化传媒企业参与文化产品供给,举办了一大批文化品牌活动和系列艺术培训活动。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场馆管理,安次区文化馆、香河县文化艺术中心、固安大剧院等实行的“政府+企业”管理模式,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提高了服务质量。

六是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服务效能显著提升。统一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部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体系,实现了辖区分馆全覆盖和资源共享。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实施了“阅读在身边”工程,实现数字实时阅读。2022年4月份市图书馆网借小程序上线,“图书馆+互联网+快递”网借服务正式运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廊坊市不断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广泛开展线上阅读、云上展播、线上演出、线上培训、线上展览等活动,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

许建军强调,下一步将认真贯彻二十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围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廊坊文旅场景”,以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建设,积极构建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环境。

一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行动。加快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管理和服务,开展监督检查和社会评价。2025年,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和二级馆及以上标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其中80%达到二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标准。

二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升级改造,不断提升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容,实现提质增效。针对不同人群文化需求,合理开发、规划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吧”“文化驿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抓好“四个一批”,即:打造一批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样板,创新一批独具特色的服务模式,形成一批先进的运营管理经验,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

三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文化惠民卡券发放形式和内容,不断拓展服务项目,优化产品供给,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实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行错时开放、延时开放和夜间开放。积极举办各类免费的文化艺术培训班,创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公共阅读与推广、艺术普及与鉴赏活动,举行创意市集、街区展览、演艺等活动,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

四是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全市之力,把“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人民群众的艺术盛宴。创新举办“彩色周末”“月来月有戏”“戏曲进乡村”“群众大舞台”“廊坊市特色博览会”“廊坊非遗购物节”“京东大鼓书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城乡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当主角、唱大戏,重点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大家唱”“大家跳”“大家读”“大家演”“大家拍”“大家绘”“大家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赛事活动,积极构建“15分钟健身圈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是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廊坊市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实现与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廊坊政务云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场馆建设,依托第三方大型云服务供应商,建设规模适当、功能实用、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数字化场馆或官方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服务导航、资源查询、场馆预约、在线体验、需求征集、评价反馈等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服务便捷高效。

责编:杨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