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样的院团,最容易出好作品?解答这个问题,需分析好作品涌现的必要条件:天时,党和国家重视文艺事业,为创作营造良好大环境;地利,老百姓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且社会有取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人和,创作团队人员齐整,院团整体运作顺畅,大家有主动干事的积极性。前两方面,是时代赋予当下院团的发展红利;第三个方面,是以山东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老牌院团”,能在如今焕发勃勃生机的密码。
院团的内部管理有赖于纷繁复杂的规章制度,这是文艺院团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但外界关心的并非一家院团有多少套建章立制的表格,有多少张惠民采风的图片,而是这家院团到底有没有活力。
过去几年,山东歌舞剧院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当然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关注,也与其自身努力有关。
作为省级文艺创作演出机构,山东歌舞剧院有一万个理由吃老本。毕竟,走出思维惯性,以创新实现院团发展和事业突破,需要付出的不只是汗水。但是他们选择的,是另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也是一条带来自信与荣誉、获得感与幸福感的道路——坚持为民的服务导向,主动担当作为,敢想敢干,不辜负“山东歌舞剧院”的金字招牌。
6月16日,山东歌舞剧院将推出“星曜赋能”青年歌唱家月考独唱音乐会。十位青年演员,同台竞技,接受业界名师的现场点拨。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他们的共同身份——民族歌剧《沂蒙山》的演员。
山东歌舞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张积强说,这既是一台面向大众的高水准音乐会,也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声乐大师课。每期的曲目选择、专业训练、作品诠释,以及导师现场指导教学都将形成一套完整的专业技术提高体系,产生以考促学、名师助学的效应。
山东歌舞剧院近几年的变化正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文艺院团敢于自我蝶变,重新散发出青春气息的过程,更是新时代征程上所有文艺院团该有的样子。
5月底,山东歌舞剧院开展了民族歌剧《沂蒙山》参加十三艺节的“备战打气”仪式。全院职工一起观看了《沂蒙山》宣传片,剧组主要演员与合唱团共同演唱了歌剧片段《沂蒙山,永远的爹娘》。
《沂蒙山》是近年来山东乃至全国文艺舞台的高峰之作。精品的传承只有进行时,需要不断打磨修改,为此,山东歌舞剧院以参加国家级平台展演为契机,一方面聚焦作品质量,精益求精;另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培养本单位人才,为院团今后5年乃至10年的发展夯实路基,积蓄能源。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性理一》曾言:“尝观一般花树,朝日照耀之时,欣欣向荣。”得益于国家重视文艺事业的东风,各级宣传文旅部门的支持,以及自身探索的科学管理机制,山东歌舞剧院正以欣欣向荣的态势,带动齐鲁大地歌舞剧事业抖擞精神、大步前进。
(山东歌舞剧院供图)
朱晓楠(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