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旅游|内蒙古政协委员畅谈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022-01-23 16:57 来源: 文旅中国

 

 

隆冬时节,大雪飞扬,内蒙古大草原好一派北国风光。

1月20日至23日,内蒙古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期间,笔者见缝插针般地与包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陈海荣、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保护管理局局长朱明哲、乌审旗马头琴乐团团长金海等3位政协委员就他们所从事的、所执着的、所热爱的事业进行交流与沟通,他们的文化情怀、创业历程、责任使命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满满的正能量,这力量和能量呈现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强劲态势。

陈海荣委员:补短板促创新,努力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型产业

“文化产业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水准的评判。近几年,包头市文化产业单位数量持续增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占全市GDP的比重稳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常务理事、包头市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陈海荣如是说。

陈海荣侃侃而谈:“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然而,从包头文化产业甚至内蒙古的文化产业现况来看,规模不是很大、产业也不够集中,中小企业居多且缺少领头企业,文化产业还没有深入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没能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

针对上述问题,陈海荣“对症下药”:内蒙古要想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建议首先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并打造成产品卖出去。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有人才、有资本、有技术,这些要素缺一不可。丰富供给侧保障,还要与金融业充分融合,填补金融信贷产品空白。最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知识产权上,建议设立知识产权的评估权威机构,开通版权、产权、技术直接融资的渠道。

陈海荣表示,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是解放思想,不能孤悬于经济体系之外“自娱自乐”。必须要由产业内小循环向经济大循环转变。要架起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之间的桥梁,推动体制内的、闲置的文化资源大规模进入市场。同时,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促进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使独具特色的内蒙古旅游景区景点联网成线,融入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旅游大循环之中。

演艺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演艺产业的投资和经营管理,最大程度整合金融资源、培养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着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加强招商引资。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优势和短板,争取做到经济增长从文化找项目、基础设施用文化展实力、城市建设用文化显特色、优化环境靠文化促和谐、人民生活靠文化求提升。

朱明哲委员:保护文化遗产 延续人类文明

“阴山岩刻以起始早延续长、图像内容繁多、人面及动物种类丰富、分布面积广等四大特点,成为阴山岩刻区别于世界各地岩画的关键所在。”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保护管理局局长朱明哲介绍说。

“巴彦淖尔市分布着156处岩画保护区,分布岩画5万多幅。为了将阴山岩刻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的更好,我们制定出科学严密的技防、物防、人防的多维度防护措施。”朱明哲屈指数来。

“技防”,2008年巴彦淖尔市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在岩画分布密集的两处保护区安装了视频监控,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对野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监控管理,周边牧民家里成为临时监控点,随时监控周围动态。2010年对监控设备又进行了更新,设备更新后,人员只需要坐在办公室就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掌握动态。2014年又在乌拉特中旗岩刻保护区新增一处视频监控技防工程,2020年进行原有两处视频监控的更新工程。

“物防”,向国家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和巴彦淖尔市政府争取配套保护经费,在距离岩画点上游200米至500米处设置导流堤坝让洪水改道,防止洪水直接冲刷岩画表面,同时在山体岩画石壁的底部设置1.5至2米的堤坝和网围栏,防止洪水和人为的破坏。

“人防”,成立阴山岩刻保护管理局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负责阴山岩画的管理与保护以及宣传。同时巴彦淖尔市涉及到阴山岩刻的四个旗县的文物保护管理所同时负有保护的责任,以及聘用当地牧民做“义务文物保护员”防止人为破坏,政府给与适当补贴。目前有“义务文物保护员”50多人。

据悉,阴山岩刻历经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直至近现代,画面内容主要涉及各种动植物、自然天体、神秘图符、生活用具、舞蹈祭祀、部族征战、牧猎骑射、民族文字、手印脚印和萨满巫术等,主要分布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中旗、后旗及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山脉及其北部草原。东西横亘350公里,南北绵延80-120公里的区域内发现156个岩刻分布群,其中较密集的分布区19处,有岩刻5万多幅,总数居全国之首,系中国七大岩画宝库之一。

金海委员:让乌审旗马头琴交响乐团走向世界舞台

“马头琴交响乐团组建以来,已经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自治区级大型演出活动和大赛并获得很高荣誉,提高了乌审旗的知名度和地区影响力”,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乌审旗马头琴乐团团长金海说,乐团成立以来,已排练曲目80多首,能够演绎组合性演出、合奏、大型管弦乐音乐会和诠释不同风格的国内外经典音乐作品及地方特色作品。

金海回忆,2010年乐团成立时,团里以马头琴和打击乐为主,团里成员都是马头琴培训班里的学生,当时只能称为业余马头琴乐团。2013年乐团改成马头琴交响乐团后,开始跟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和鄂尔多斯歌舞剧院合作,并开始多声部训练。原来马头琴有合奏、独奏、齐奏,改成交响乐团后,马头琴和西洋的管弦乐融合起来,通过几个月的排练,从基层开始演出,乐团去嘎查、去苏木镇,去旗里,甚至去鄂尔多斯市以外的达茂旗、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演出,直到2014年5月28日在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使马头琴交响乐团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团体成为内蒙古的一张文化名片。

“过去乐团只能简单的合作、重组,后来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各种风格都要尝试。马头琴是一个民间乐器,也是传统乐器,随着音乐创作发展的需要,马头琴逐渐发展成为独奏型乐器。如今既要保持它的传统又要发展,是具有挑战的。我们在排练的过程中,马头琴跟管弦乐一起演奏,西洋乐器与民族乐器的融合也是个磨合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马头琴宽阔的音色与管弦乐的刚性音色相融合,既不失传统味道又有现代味道。”金海介绍说。

据了解,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乌审旗马头琴乐团)成立于2010年3月26日,2013年5月成功组建为马头琴交响乐团,目前是中国唯一一支以蒙古族传统特色乐器马头琴为主弦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专业多声部交响乐团。全团现有70名演职人员,有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马头琴、大提琴等弦乐声部和标准的交响乐铜管、木管等管乐声部及打击乐,另有蒙古族特色打击乐马靴鼓、奶桶鼓、马鞍子鼓、马鞭子鼓、套马杆响板和民族特色乐器潮尔马头琴、冒顿潮尔、托布秀尔、高音呼麦、低音呼麦、女子合唱团等。

金海欣喜地说,乌审旗委、政府计划今年将马头琴文化中心打造成大数据平台,涵盖所有关于马头琴的人物、文献、曲谱和制作销售。

陈海荣、朱明哲、金海三位委员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但他们的共同心愿是让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发展起来,让内蒙古的文物活起来,让内蒙古的音乐响起来!

(图片均由本人提供)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