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着星光追溯时空,踏进历史的风起云涌,壮志深情从未止息,星河万里是不灭的梦……”10月25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歌声嘹亮,“星光·1953”红色空间启幕仪式上,沉浸式戏剧《星光·1953》的主题曲响起,把观众带回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1953年。
打造综合性红色文旅项目
金堂县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的故乡。1952年1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胡修道带领战友共打退敌军40余次进攻,歼敌280余人。“上甘岭战役”被称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积极探索以新的文化载体和文艺形式讲述英雄故事、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金堂县着力打造了综合性红色文化旅游项目“星光·1953”红色空间。空间采用“红色文化长廊+沉浸式戏剧”的形式,搭建起主题活动运营平台,有机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其中,红色文化长廊由军史专家组团编写大纲,以抗美援朝战争重大历史事实为线索,以立体的创意形式讲述志愿军英模人物及其英雄事迹。沉浸式戏剧《星光·1953》则以胡修道为创作原型,以沉浸式的创意体验,创新再现志愿军英模人物形象,不仅拓宽了艺术创造的新路径,更在红色文化赓续传承、传播弘扬方面探索了新模式。
身临其境地感受英雄精神
《星光·1953》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川省沉浸式文艺剧本创作协会支持指导,成都天府大港集团出品,成都市文艺两新联合会、金堂县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四川国潮文旅“光”系列团队潘乃奇、伍埕、张寒宇等青年艺术家共同创作。作品以胡修道为创作原型,将剧中人物设定为坚守上甘岭主峰597.9高地的志愿军战士,展现了他们的战斗事迹。
“同志们,你们害怕吗?”“不怕!”在布置成上甘岭战场的剧场空间里,在与演员的密切互动中,观众“化身”志愿军战士,与演员一起,为守住597.9高地与敌人殊死战斗。
观众时而为躲避敌人的轰炸,跟随连长进入防空洞,时而追随战士们的记忆,梦回家乡,回到恋人、母亲的身旁。在演到家乡话别、战场激战等场景中,现场不少观众偷偷擦着眼角的泪。
“看到剧中的战士与母亲告别,我入伍当兵与家人告别的场景一下回到了脑海里。为了我们的国家,每一名军人都会义无反顾地舍弃小家,这是我们的使命。”演出现场,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整场演出色彩纷呈,震撼人心。”作家、曾任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王爰飞表示,在“星光·1953”中,既有传统展陈带观众回溯抗美援朝历史,又有创新戏剧进一步将观众带到历史现场。
在潘乃奇看来,这种沉浸式的参与感,可以让每个体验者在驻足2023年、回望1953年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更多历史脉络,也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致敬最可爱的人,提供了更多创新形式和渠道。
“胡修道被誉为上甘岭‘战神’,但今天很多人对他的了解并不多,对于这样有重大贡献的革命英雄,我们有责任讲好他的故事,让更多人能深入了解胡修道以及金堂的红色资源。”项目负责人聂鑫说。
焕发新时代艺术创新活力
《星光·1953》是四川国潮文旅“光”系列团队打造的,从基层社区党建党课出发而发展起来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的第三部作品。之前,《微光》《曙光》已率先在四川成都、河南洛阳落地开演。3部作品将戏剧与党建、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融合,焕发出新时代文以载道与艺术创新活力。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白浩表示,红色主题沉浸式戏剧将革命文化的大众化魅力更好地释放,推动文艺大大方方、有力有效地载正道、扬正声;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在新时代接受语境下,与时俱进,抓住年轻一代人的审美趣味、心理特征,发展出深入民心的新艺术,进而拓宽艺术创造路径,实现主旋律和通俗文艺形式的结合。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焦阳谈到,“光”系列三部曲以沉浸式戏剧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新形态,一方面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开辟了更为生动、活泼的教育新尝试,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智慧的同时,积极引导参与者充分认识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通过戏剧的规范整合,将社会规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党史文化引领时代风尚,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图片均为沉浸式戏剧《星光·1953》剧照 出品方供图)
2023年11月9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以创新形式让党史深入人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