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派”是我国20世纪中期由汪昱庭先生创立的琵琶流派,其艺术风格主要以“简”“大气”著称。汪派琵琶文武大套曲集中体现了汪派琵琶艺术的精髓,在琵琶艺术长河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霸王卸甲》为汪派琵琶最具代表的武曲作品之一,其音响效果、演奏技巧与艺术特点均展现出汪派琵琶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内涵,使人对汪派琵琶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
汪派琵琶形成背景
汪派琵琶风格的形成根据学者记载,起源于20世纪30至40年代间,由汪昱庭(1872-1951)于上海创立。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贫寒,13岁就与同乡人相偕到上海当学徒,后来生意上有所发迹,曾任上海恒丰纱厂业务经理、华商纱布交易所新亨花号经理等。之后他学习了笛、箫、三弦等乐器,最后学习了琵琶,师从浦东派传人王慧生,之后又向平湖派传人殷纪平学习,多个传统流派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创立“汪派”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汪昱庭嫡传弟子李延松曾师从崇明派演奏家施颂伯和平湖派演奏家吴梦飞,其学习经历与汪昱庭先生类似,在多个流派学习,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李延松继承了汪昱庭的演奏风格,完善了琵琶“中立音”的研究,以及对汪昱庭“大三度推拉音”演奏技法的完善。其子李光祖为第三代传人。李光祖自幼随父亲学琴,1972年进入中央民族乐团后受到西式乐队思维影响,与作曲家王酩一起将汪派传统武曲《霸王卸甲》改编为交响乐版本,为汪派琵琶现代风格打开了一个新的篇章。郝贻凡作为汪派的第四代传人,曾师从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她继承了汪派简洁严谨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了汪派的音乐表达方式。
汪派《霸王卸甲》的演奏特点及风格比较
据记载,《霸王卸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时期《一素子琵琶谱》的手抄本中,描写了楚汉争霸时期,刘邦、项羽于垓下进行的一场大战,项羽大败,自刎于乌江。作为琵琶经典大套武曲,多个琵琶流派对其进行了不同的演绎,为便于研究,本文均采用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李光华主编的《中国民族乐器博览·独奏乐曲·琵琶曲谱》中,目前流传最广的平湖派李芳园版本的《郁轮袍》、浦东派林石城和汪派李延松版本的《霸王卸甲》进行研究。
一、乐段划分
按照故事的叙事性,将全曲分为战前、交战、败走乌江三个部分与各派别进行比较。战前:平湖派为营鼓、升帐、点将、整队、二点将;浦东派为营鼓、升帐、点将、整队、排阵;汪派为营鼓、升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交战:平湖派为出阵、接战、垓下大战;浦东派为出阵、接战、垓下;汪派为出阵、接战、垓下酣战。败走乌江:平湖派为四面楚歌、卸甲(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浦东派为四面楚歌、鼓角甲声、众军归里;汪派为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
从乐段数量来看,平湖派共15个乐段,浦东派共11个乐段,汪派共16个乐段。从乐段划分来看,各流派版本的《霸王卸甲》均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平湖派李芳园版本与汪派李延松版本的篇幅划分最细。
二、曲谱比较
在战前阶段,三个流派乐段十分相似,定弦也均采用ABEA。第一段营鼓均为自由节奏,慢起渐快,平湖派使用扫拂,浦东派使用半轮拂,汪派使用满轮。由此可见,流派之间的审美差异十分明显,从乐段长短来看平湖派最长,并在扫弹挑弹为一拍的节奏型中,增加了左手指敲面板右侧的特殊技巧,着实突出了平湖派左手华丽细腻的特点。
第二段升帐,从谱面来看,平湖派用了13个小节,浦东派29个小节,汪派14个小节,其中汪派谱面最为简练,平湖派的左手加花,浦东派则标注为严肃的音响效果,并且标注了大量的强弱记号。
第三段点将,平湖派与汪派的乐段主要音较为相似,浦东派旋律则区别较大。三个流派除去旋律上的差异,在节奏和技巧上均保持节奏稳定,每小节技巧一致。
第四段整队,该段浦东派采用一小节三拍的节奏型,平湖派和汪派则为二四拍。
第五段二点将,该段平湖派与汪派的五六段均为第三段点将的再现,旋律基本一致,浦东派则依旧为四三拍演奏。
第六段出阵,该段三个流派均采用了四二拍的节奏型,速度较快,浦东派在每小节重拍上都要求了揉弦。
第七段接战,该段三个流派旋律基本一致,技巧上,平湖派和汪派均采用了勾轮。
第八段垓下大战,该段描写两军最激烈的大战场景,三个流派均采用突出重拍,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来表达激烈战斗的音响效果。
第九段楚歌,该段均采用自由的节奏型,描写了楚军听到故乡的歌曲,丧失斗志节节败退。
第十段卸甲,仍保持自由的散拍子,浦东派将此段并入楚歌,一同描写了兵败之际,楚王最喜爱的妃子为楚王哭泣的场景。
第十一段鼓角甲声,为描写楚王兵败丢盔卸甲的音响效果,该段平湖派恢复了四二拍的稳定节奏,汪派在该段为密集的十六音符扫拂节奏型,同时音量要求最大。
第十二段出围、第十三段追兵、第十四段逐骑,仅平湖派与汪派有该乐段,旋律高度相似,技巧上均使用了绞弦来描写盔甲拖在地上、被人追赶的场景。
最后一段众军归里,三个流派旋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平湖派使用的是扫轮,浦东派为挑轮,汪派为勾轮,在收尾均采用了渐慢以重音加伏作为结束音。
三、演奏技巧比较
琵琶演奏的技巧是民乐中最多且最为复杂的,通过不同的左右手演奏技巧,渲染不同的音响效果,给予观众不同的情绪感染,也是探索流派间音乐审美方向的重要方面。
营鼓,该段为全曲的开端,能够较强地表现编曲者的音乐审美方向。平湖派使用满轮加拂轮、挑轮、双弹、扣等主要指法;浦东派使用轮拂、扫拂、划拂、轮双弦、轮三弦、满轮、滚双弦、遮、扫轮、双弹等主要指法;汪派使用满轮、挑轮、轮双弦、扫轮、勾轮、凤点头等主要指法。其中从听感上,平湖派最为急促,气口较少;浦东派四平八稳,气口较多,且强弱对比明显;汪派同浦东派有众多相似处,四平八稳,强弱对比明显,但多了一份急促感,尤其是凤点头出现的乐段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突快感。
垓下大战,该段为全曲最为激烈的乐段,三个流派均用相似的十六分音符扫拂完成,听感相近,不同点在于汪派在旋律中加入推弦音,让乐段增添了一种不稳定感。
别姬,该段为细腻的情感表达乐段,通过塑造女性的形象,能更好地探索编曲者的审美方式。平湖派先是使用大力度的满轮,而后使用较为缓慢的弹挑,表现出别姬虽然经历惊涛骇浪,但是内心仍不会显现出来,给人一种淡淡的哭泣和叹气感;浦东派使用大量吟揉音,并巧妙地刻画音头的重音,让乐段有丰富的歌唱性,能感觉到浦东派塑造的别姬形象有着更为丰富的情绪变动,给人一种强烈的哭泣和哀怨感;汪派则使用旋律变化的轮指来塑造别姬的形象,给人一种别姬坦然面对的感觉,并没有别姬哭泣、楚王战死的哀怨和悲壮感。
《霸王卸甲》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叙事曲,不同流派在故事性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自不同的审美方向,使用不同的美学语言进行加工塑造,使我们现在听到的《霸王卸甲》各有千秋。
总结
汪派琵琶艺术不仅是一个琵琶的流派,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的形成为我国琵琶音乐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汪派琵琶的演奏风格质朴大气、刚劲凝重,尤其是上出轮技法的运用使得汪派传统乐曲更具魅力。当今琵琶音乐艺术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并发展。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汪派琵琶的艺术特征,把这些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借鉴在现代作品的创作中。时代在发展,琵琶艺术也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出更多的艺术魅力。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