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年来,各地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不仅改善了城乡环境,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红利。环境改善和生态景区的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本文聚焦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探讨其对文旅行业及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以及为人民群众带来的切实利益。
绿色发展带来下姜村之变
中国文化报驻浙江实习记者 周传人
▲ 下姜村美丽风光 淳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飘香的果园、漂亮的民宿令人心旷神怡,这里便是“梦开始的地方”——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从“穷脏差”到“绿富美”,20余年间,下姜村的发展映射出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绘就美丽中国农村画卷的历程。
下姜村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联系点。彼时,下姜村属于偏远山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交通闭塞,耕地面积平均每人不足半亩,而乱砍滥伐使得青山变成了秃山。
2003年4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下姜村调研,指出阻碍下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没有做到优质高效和错位发展”,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下姜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头实施“千万工程”,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形成以乡村旅游产业为支柱、规模效益农业为补充的生态产业集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和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现任下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姜丽娟是一名“80后”,在下姜村长大。2016年,姜丽娟放弃在杭州的高薪工作,返乡创业,开办民宿。她说:“当时我做这个决定,是因为看到家乡变成了美丽乡村,满眼是绿水青山,处处鸟语花香。可以说,我就是‘千万工程’的受益者,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我又从‘千万工程’的受益者变成了‘千万工程’再深化的参与者。”
2017年,下姜村乡村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45元,首次超过浙江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2018年,下姜村乡村旅游迎来井喷,旅游收入同比实现翻番;同年8月,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19年,下姜村面向全国招聘乡村振兴职业经理人,下姜实业公司创办的首个经济实体“下姜人家”正式开业;2020年春节前夕,下姜村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入股的村民分红金额总计66万元……而今,下姜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是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向往的休闲乐园,展现了“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中国美丽乡村图景。
下姜村的故事,并未止于下姜村。从“下姜村”到“大下姜”,从“一村富”到“村村富”,下姜村正书写着“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故事。
2019年,为发挥下姜村的示范带动效应,淳安县按照“跳出下姜发展下姜”的思路,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以下姜村为核心,携手周边24个村庄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设立“大下姜”联合党委,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连接,打造“共富联盟”。
近年来,“大下姜”通过党建联建,持续推进区域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诸多成果落地开花。为加快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区域内25个村联合成立了大下姜振兴发展公司,通过构建地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赋能各村产业发展。
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2022年起,“大下姜”启动“强村帮弱村”计划,由18个强村、9个驻镇单位通过强弱村共建、党员联带等形式结对帮扶9个弱村;启动“先富帮后富”计划,先富群体结对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通过平台、项目、兜底帮扶等形式缩小贫富差距。此外,“大下姜”还以“提低”改革为突破口,注册成立浙江大下姜帮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大下姜共同富裕专项基金”,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机制,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专项基金+慈善信托+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的可持续富民集成创新模式。
2022年,“大下姜”2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617.84万元,经营性收入1355.58万元,同比2018年分别增长73.76%、209.01%。2022年,根据《淳安县深化推行党建联建机制打造乡村治理共同体试点工作方案》,“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范围增扩至63个村和1个社区,40个强村与23个弱村联动发展,6500余名先富个人与1.1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
淳安县委书记杨建根说:“接下来,我们将深化推广‘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模式,加快构建‘一主两副新型城镇化+三大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飞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让‘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越走越宽。”
将广西打造成生态旅游大公园
中国文化报驻广西记者 郭凯倩
▲ 漓江风光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秀丽的漓江山水在诗人的笔下美如仙境。如今的漓江,仍然可见白鹭嬉戏,鱼翔浅底,江水澄澈如昔,青山秀美依旧。
漓江流域是珠江水系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南方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系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同时,漓江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旅游名片。每年大量游客从世界各地而来,就为一览漓江的一湾碧水、如诗画卷。
“保护好桂林山水就是对国家对民族最大的贡献,这就是你们的‘国之大者’。”“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广西及桂林市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治理漓江生态环境,持续擦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
“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漓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桂林山水”,这一理念在桂林上下已形成共识。为打赢漓江生态保卫战,桂林市强力推进漓江山水“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先后启动桂林漓江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等六大工程,关停漓江两岸全部采石场,捣毁河道内全部非法采砂窝点,拆除漓江沿岸各类违建8万余平方米,关停漓江沿岸养殖场1120余家……
如今,漓江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游客更多了,漓江沿岸的原住民吃上了“旅游饭”。阳朔县兴坪镇渔村村民张金铭说:“经过整治,村里环境大变样。我们民宿的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广西有着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山清水秀生态美”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在八桂大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理念深植每个人心中,以生态理念发展旅游经济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中国最美十大海岛”之一的涠洲岛,海洋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比翼双飞。近几年,广西投入1.226亿元对涠洲岛开展海岛生态修复,不断修复和提升沿岸植被和近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出台实施了《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推进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治理。以打造国内首个零废弃海岛为目标,当地利用新工艺对海岛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率达97%以上。如今的涠洲岛,玻璃般的海水令人向往,鲸群环绕、候鸟成群,岛上观光休闲、民宿餐饮、海洋运动等旅游业态兴起,绘就了海岛旅游的新画卷。
走进龙胜梯田景区,看到的是村民主动维护农业生态的图景。“水稻就是风景线,梯田就是金饭碗。”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原书记潘保玉说,大寨村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始终坚持农业生产这个根本,严格遵守稻田耕种、收割等生产时令,加强对梯田的保护,确保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同步可持续发展。各村寨也通过村规民约、成立梯田维护队等方式,保护梯田生态环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层层叠叠的高山梯田成为闪亮的“金饭碗”,当地村民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底线成为贯穿广西旅游发展的基本准则。广西坚持将文化旅游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规划,与土地利用和林地、耕地保护及生态红线充分对接。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打造了一批生态景区、生态村落、生态公园、生态城市等。
截至2022年12月底,广西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数量分别达到3家和95家(其中2022年新增4家)。各示范区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培育形成了生态旅游的绿色增长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同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三地两带一中心’为重点,分片区有重点地打造生态旅游集群,构建环首府、桂中、桂东南三大生态旅游圈,建设南宁、柳州、桂林等一批公园城市,推动创建国家公园,培育生态旅游示范区、森林康养基地等产业融合品牌,将整个广西打造成生态旅游大公园。”广西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山东奏响生态旅游富民乐章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文/图
▲ 山东胶东半岛民俗海草房已经成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新载体
盛夏时节,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迎来一批批自驾游团队。旅客走进田野采摘,站在地头欣赏风景,临走时,每一辆车的后备箱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镇上南边是5万亩蔬菜种植基地,北边是1万亩林果基地,这两年乡亲们可算是沾了乡村旅游的光。”家住周营镇的王全友经营一家果品批发超市,他告诉记者,今年入夏以来,超市生意非常红火,有时候一天要带三四批自驾游团队到地里去采摘。
良好的生态正推动山东各地乡村将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变作金山银山。过去几年,依托美丽乡村、美丽村居和景区化村庄建设,将特色文化内涵和地域元素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全过程、旅游消费各环节,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正推动乡村旅游点线面聚合发展。
近年来,周营镇新建高科技大棚1万平方米、冬暖式大棚90余个,突破了30年来的蔬菜种植瓶颈,实现了从传统大棚到智能种植的跨越。借助乡村旅游采摘新业态的培育,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亩产收益由1000元跃升到2万余元。
压油沟村位于临沂市兰陵县西北部大山深处,因战国时期荀子任职兰陵郡,变荒田为良田,种植油料作物并开始榨油而得名。该村三面环山,一面邻水,古村落保存完整,民居多为民国时期的石板房,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乡土气息浓郁,生态环境优美。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压油沟村鼓励农民通过合作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同时,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其对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科学认知。开展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试点工作,让农民分享旅游产业链增值收益。通过实施景区景点带村、旅游能人带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压油沟村的村民如今平均月收入超过4500元。
美丽乡村建设给山东多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近年来,山东坚持融合发展、市场运作、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强化政策扶持、示范引领、要素保障,保护挖掘齐鲁大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加快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打响“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品牌。
中郝峪村位于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淄河上游。曾经的中郝峪村是一个年人均纯收入仅1800元、村集体负债8万元的穷山村、空心村。近年来,村内坚持“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共同致富”的理念,通过实施“公司+项目+村民入股”的综合性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全村人人是股东、个个是老板、全村齐心合力做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
过去几年,中郝峪村始终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战略,完善了微循环交通网络,明确了村容环境布局、设计与建设标准要求,全村统一组织实施街道治理、农厕改造、庭院改造、房屋立面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中郝峪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该村村民了解到生态既是优势,也是增收致富的潜力,提高了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在保护周围山体植被环境的同时,当地累计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提高了村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山东正实施乡村“新空间、新场景、新活动”培育计划,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游客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利用乡村生态优势,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儒家、黄河、红色、运河等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努力建设一批乡村书房、文化驿站、创客空间、乡村讲堂、民俗博物馆等。
今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保护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精品工程,培育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绘就新时代“鹊华秋色图”。到2027年,将建成50个旅游民宿集聚区、3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1000个乡村旅游运营主体。
2023年8月5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生态美 旅游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