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38名摄影师用230余幅影像给出“时间的答卷”

2021-07-25 16:57 来源: 文旅中国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大地上书写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篇;百年后,时间给出了最好的答卷……

日前,“时间的答卷——拾城2021年纪实摄影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38名摄影师用镜头捕捉了多年来他们各自生活的城市中那些已然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瞬间图像”,以独特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这份“答卷”。

拾城是中国首个城市纪实摄影师联盟。本次展览共分三个部分,“清晰的面孔”板块“讲述”了11组党员的故事或群像;“鲜艳的色彩”板块“描述”了百姓置身于承载历史风云的红色风景中的美丽色彩;“飞驰的列车”板块则带着观众领略人民群众当下美好的生活以及中国飞速发展的面貌。这份由230余幅影像故事“拼接”而成的“答卷”是拾城摄影师们在过去很多年从日常生活中累积下来的“藏品”。它以大众视角记录了共产党人在百年光阴中,饱经磨难却生生不息,始终风华正茂的模样;也记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实现中国梦的足迹。

“我们想让大家看到普通党员、普通中国人生活的最真实的样子。”拾城摄影师、联合策展人朱骏说。因为主题宏大,展览还特邀了拾城之外的几位资深纪实摄影师共同参与。

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作为群众文化场馆,本次展览区别于往届拾城展览更偏艺术化、风格化和形式感的风格,“我们在这次展览里加入了更多文字和组图故事,文字摄影师亲历后写下来的,所以尤为动人,能让观众看得更明白,也成为了此次展览的亮点。”

拨浪鼓浓缩了“鸡毛换糖走天下”的义乌精神,义乌老书记谢高华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旧址再摇拨浪鼓、他与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市场创业者冯爱倩贴耳交流、他在义博会上、在“一带一路”示意图前、他荣获“改革先锋”奖章以及他的旧沙发、他简朴的水杯、他的离去……一组组图“讲述着”这位带领义乌人民从穷地方到“世界超市”巨变的县委书记的晚年生活,他深受义乌人民爱戴,生活却是如此简朴。这组照片感动了无数观众,作者王飞说,感人故事背后是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对初心使命的践行。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69年党龄的卢沟桥抗战史义务讲解员郑福来,有曾立下“还有一户不脱贫,我就坚决不撤岗。”的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余静,有在荒无人烟的山里为保障高铁运营无阻,一干就是8年的铁路信号工刘彩文,还有赴湘西龙山“种”蘑菇,芙蓉区龙山帮扶队的女博士朱丽、深藏功与名,将军功章藏于床底鞋盒里的战斗英雄、退休医生胡兆富等。平凡的人物和故事更能打动人心。陆寅兰说,拾城影像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他们非常擅长用无声的画面定格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

2021年4月,苏州摄影师倪黎祥开始叩访在苏州生活的抗战老兵,静静倾听他们的峥嵘岁月和荣光往事,并为每人拍摄一张朴素真诚的肖像照片。展览现场,一组“90后”老兵的群像仿若在跟观众讲述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如今淡去了岁月烽火,时光静好。耄耋之年的他们,拿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身戎装、风华正茂。

在展览中,观众还能看到苏州河畔孩子们尽情玩耍、青年人在跑步,老年人在吹着萨克斯、散步、跳着广场舞等惬意画面。曾经的苏州河被叫做臭水浜,“岸上看不到水,水中见不到岸”。如今的苏州河水质清洁、绿化绵延、环境优美,滨河景观道形成生活休闲区。居住于苏州河附近的摄影师周馨,一次次走近苏州河,用相机记录下一幕幕被水域景观包裹的城市印记,她感受到这条母亲河的每一次脉动,“我不只是一个旁观者,亦是属于它的一部分。”

摄影师刘磊生长于山东的一个普通村落潘庄村,他连续14年拍摄自己的家乡潘庄村,组图“潘庄村”所记录的,就是在中国乡村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村落的变迁,反映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面貌。来自杭州的摄影师陈中秋则穿梭于各行各业,拍下最基层岗位的党员肖像,他们中有公交车司机、派出所教导员、阿里巴巴员工、游泳队教练、乡村教师、大学生村官……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拾城摄影师们忠实地记录着各自的城市。在这个展览中,观众能看到带着时代烙印的“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的众生像,看到“大码女孩”的自信,看到在城镇化时代背景下山东一座普通村落潘庄村的变迁,看到科研人员和保护工作者在云冈石窟依次对每个石窟开展数字化采集、建模和3D打印复原,保存云冈石窟的真实信息,还有考点外举着葵花(意寓“一举夺魁”)的母亲、旅游景点拍照的游客们、吉林长春一汽停满了新生产的奥迪汽车的露天停车场……

这里没有“华丽”的视觉语言,这是影像洪流中的涓涓细流,时代交响中的低音,这样的“输出”反而成就了拾城的独特之处。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和拾城摄影师联盟共同主办。展览将展至10月17日。

(文中图片为展览现场,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