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传媒网记者 谭志红
6月4日,“齐鲁汉风”展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对媒体进行预展,并于6月5日正式向观众开放。
在2016年相继举办了“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文物特展后,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汉代诸侯王系列展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徐州、河北、山东、岭南都是重要的汉代历史文化区,在这些区域内,诸侯王跨州兼郡,营建了庞大而复杂的陵墓,随葬大量的礼乐器、饮食器、金玉珠宝、车马器等,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物遗存。
展览分“赫赫威仪”“民熙物阜”“黄泉碧落”三部分,共展出来自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等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包括临淄大武齐王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墓、章丘洛庄吕王墓、巨野红土山昌邑王墓、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等在内的十余座山东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共354件,其中,一级文物45件,二级文物49件,三级文物64件。本次展览的合作单位之多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历次展览之最,参展文物级别之高,也可谓汇聚山东出土的汉代文物之精华,尽显巍巍齐鲁,浩浩汉风。
6月4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齐鲁汉风”展现场 许建梅 摄
其中,“赫赫威仪”部分总体介绍了汉代的王国与侯国,琳琅的美玉与华贵的车马器既是汉代诸侯王高贵身份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精湛手工业技术的代表。汉代的山东诸侯王国林立,齐国、鲁国、吕国、济南国等实力雄厚的诸侯大国均盘踞于此,其中齐国是汉初面积最为广大的诸侯国,昌邑国是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父亲刘髆的封国,巨野红土山汉墓很有可能为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墓。
“民熙物阜”部分展现了汉代山东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这里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山东是孔孟故里,自古礼乐出于齐鲁。据学者研究,海昏侯墓出土的著名的孔子镜屏,极有可能由刘贺从山东昌邑辗转带到江西南昌。
“黄泉碧落”部分则通过陶俑、兵器、博山炉等随葬品,营造出汉代诸侯王理想中的冥界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在古人心中,墓葬不仅是用来安放死者遗体的空间,且是供死者灵魂继续“生存”的所在。
山东地区三面环海,港口、渔场、盐场遍布,有着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航海技术显著提升,为人们进一步开拓海洋奠定了基础。据记载汉武帝曾七次东巡海上,大力开发海洋交通。本次参展的博山炉、银豆等文物,体现了汉代山东开放的海洋文化。
6月4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齐鲁汉风”展现场,工作人员在直播导赏 许建梅 摄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世界远洋贸易史上的重大事件,山东与岭南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以两地为代表的古代海洋文化,至今仍以多元、开放、兼容之姿,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南越王墓作为目前岭南地区的代表性汉墓遗址,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渊源久远,其作为汉文化遗址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向广大公众展现我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汉文化全貌。本次“齐鲁汉风”山东汉代诸侯王墓精品文物特展,是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汉代诸侯王系列展”回归的重磅力作,为观众多角度呈现了汉代齐鲁风貌。
展览将持续展至9月5日。
责编:杨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