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广博、内涵精深,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也必然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宝贵经验,传承发扬中国古代优秀法治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也充分萃取和传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法治文化,始终坚持倡导和践行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治国理政思想方针用于全面推进新时代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客观价值决定了我国当代法学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依托传统文化进行法学人才培养。这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和建设法治中国、培养新时代高质量法学建设人才的双重诉求。当前我国各大高校法学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日常专业教学中都不缺乏对相关传统文化理念和历史成果的渗透和关注,但从整体教学实践体系建设和长效机制建设而言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其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法学教育的联结
中国当代法治文化发展和法学人才培养始终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则成长壮大于广博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传统法律法治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集历朝历代百家之思想精髓和治世经验且不断革新完善,对中国后世法律法治建设乃至世界法治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我国目前的法治文明成果是在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启发下形成的,因此依托中国法治文明成果所进行的当代法学教育也必然无法脱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追溯传承。
以诸子百家哲学思想主张为内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发展和法治社会建设,以及当代中国法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质量。一方面,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深受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些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核,影响着当代法学生的专业认知塑造和职业理想定位。儒家“礼法合一、德主刑辅、民为邦本”的思想主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汲取这一传统文化精髓,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方针。法家对法律正义公平属性和强国利民,定纷止争功能的重视,以及“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法律平等适用原则主张,有助于当代法学生正确树立用法律建设社会公平秩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道家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思想告诫法治文明建设和法学人才培养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法则,强调人为干预和自然规律的相互平衡。另一方面,传统法律文化成果广泛存在于当代法学教育教学课程实践中,与大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关系密切。一来,当代法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全面了解中国法制史的发展演变,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用以更有效地学习理解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创新思考。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本身就是当代法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基础内容。二来,当代法学教育的基本课程比如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行政法学的教学中都少不了对传统法律文化成果的借鉴引申,因为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已经广泛融入和运用在了当前我国的各大成文法规则和宪法基本原则中。由此可见,当代法学教育无论是思想理念层面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法学教育的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法学教育中的系统深入融合实践需要从思想、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共同入手协调进行。首先,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思想精神对法学生潜移默化的思维启蒙,从而端正法学生的专业信仰提升其专业职业素质。传统哲学和法律文化所形成的一整套传统法律文化体系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而言最值得严格遵循的就是其优秀的法律文化思想。当代法学教育要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校园网络多媒体平台上、高校法治文化氛围建设中、师生日常交流互动中广泛渗透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思想和传统优秀法治建设观念,对法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精神熏陶。帮助法学生树立和理解“民为邦本、道德教化”的民本主义思想、“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思想、“法不阿贵”的法律公正平等思想、“使法必行之法”的法治实践精神、 “重法治吏”的廉政思想、“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无讼调解传统等。这些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法治思想也集中体现在了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中,在法学理论教育中注重对传统优秀法治思想理念的教学渗透是培养合格法学人才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法律文化理论在当代法学理论教学全过程的广泛渗透和趣味化多元化应用。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法制文化成果已经被广泛吸收借鉴融入当代中国法律体系中,法学教育大半专业课程理论教学都无法跨过传统文化理论成果谈教学实效性,因此在法学理论教学环节需要正视并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启蒙价值。首先,在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各大高校必须实现法制史课程的基础化和常态化。同时利用校园网上公共学习平台开设相关网络公共课程供学生搜集资料增长见识。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当重视法制史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建设,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法制文化理论成果的深入挖掘和学术理论建设。其次,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依托相关传统文化渊源和成果典故进行专业课教学。比如在法学教育初始阶段,利用中国古代法律象征“獬豸”典故和法的古体字写法“灋”引入,从法律的传统起源对学生进行趣味性和实效性讲解。再比如婚姻继承法课程教学中对夏朝就有相关法律制度和思想进行介绍;在刑法年龄限制相关规定讲解中,引用中国古代法律“矜老恤幼”理念和减轻或免除刑罚相关规定进行关联教学等。最后,在课堂教学方式上,高校教师要继续发扬多元创新的教学手段作风,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以纪录片电影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法制文化的宣传教学。
最后,围绕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法律文化成果进行形式多元、社会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活动。高校法学院要积极组织法律主题的传统优秀文化交流学习实践活动。校园内部实践包括举办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相关主题的辩论赛读书会和论文写作比赛或专业讲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竭尽所能去搜集相关学术资料和历史文献,比如师生积极阅读交流《唐律疏议》这一古代经典刑法巨著,同时广开言路发表个人的见解和建议,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习实践和创新思考能力。校园外部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与其他相关院校的学术学习交流,各大高校应当就传统文化的法学融合进行实践经验交流与合作。法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历史博物馆中相关文化历史的关注,在法律法务实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传统法律文化理念在现下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彰显。
综上,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法学教育中的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规划和不断完善建构的庞大教育实践工程,需要各大院校、法学教师、专家学者和法学生自身的共同协作推进,坚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贯彻融合进当代法学思想、理论和实践教育全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校法学教育培养中国新时代高质量法学精英的社会时代价值。
(作者系吉林警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