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艺术 | 乡村振兴绘蓝图,新农风貌正当时,《记住乡愁》讲述新时代乡村故事

2024-03-13 10:57 来源: 文旅中国

在今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话题高热度,这寄托着公众对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憧憬。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壮大乡村富民产业、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探索乡村生态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等两会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当这些热议话题走出会场,又是如何成为落地见效的强农举措、真金白银的惠农政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绩?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中《乡村振兴》篇章就鲜活记录了中国乡村的破茧蜕变,让观众得以亲眼见证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大国小农数字转型之道。

【讲好每个乡村自己的故事】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在乡村形成发展过程中,文化、地缘、经济等诸多因素,如同雨露风光,共同积淀了“土特产”得以生长的肥沃土壤,进而壮大发展成为稳定的农村产业布局,形成集群。

在《记住乡愁》的节目中,走遍大江南北,特色产业乡村如同百花齐放,各有风光。

在大别山南麓、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北部山区的九资河镇,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将茯苓和天麻等中药材打造为拳头产品,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苏鲁交界、河流交汇处,毗邻河滩和湿地的山东临沂市朱村则是杞柳生长的天堂。面积超10万亩的杞柳被加工成为各种产品,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40多亿元。

有了能打出名堂的产品,下一步就得做好“文章”,“不仅要养好牛羊,更要讲好它们的故事。”讲好故事,擦亮招牌能进一步提升乡村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农产品赋能,从而带动产业兴旺。

节目组走访的乡村中,遇到了不少有故事的特色产业村。

山东省青岛市王哥庄茶农们就在“南茶北引”后,从崂山道教文化中寻找突破口,恢复失传老手艺,打造了具有崂山特色的龙须茶,一炮打响知名度。传统文化为茶增香添色,价格翻了几番,年产值超2亿元。

每一个乡村,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在风土文化铺就的卷幅上,农人们用辛勤与智慧写下新时代的新篇章,以产品作舟,借文化为风,靠产业浪潮,让更多人听到他们的故事。

【看见新时代新农村风貌】

乡村,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有着阡陌纵横的小路,却抵达不了更广阔的世界;有着悠然惬意的自然风光,却离便利的现代化生活很远;有着可以长出万物的肥沃土壤,却只能因人力流失而荒芜。

可当《记住乡愁》的拍摄团队重新返回乡村取景,看到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焕然一新而充满向上生机的。

随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推进,乡村的每一处角落都有新芽萌生,从“物”的现代化,到“人”的现代化,再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生产生活生态上齐头并进。

在河南省西峡县的丁河镇,观众就可以看到单一维度的种植模式被创造性地打造成立体农业模式。当地人靠山吃山,将伏牛山的中药材引种下山进行栽培种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中药材边角料则被用于猕猴桃种植和制作香菇菌棒,环环相扣,打造出了一条“菌、果、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盘活了当地资源。

如果说丁河镇是用巧思勾画乡村的生态之美,那无锡市锡山区一座700多年历史的传统村落——严家桥村,则用科技让乡村重返正当年。

流淌不息的严羊河为村子注入灵魂,滋养了两岸6000多亩良田。但与以往传统的人力种植不同,当地农机合作社如今正在用一系列智能化应用为种田人解放双手,打造一方数字化智慧农场。依托北斗卫星自动导航系统,数字监控、数字传输的无人农机能大大提高效率。对当地村民来说,插秧收割变得快一点,自家日子就变得美一点。

乡村振兴的光撒到平原沃野,也照到了密林隐秘处。

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何家岩村就坐落在武夷山深处,长期信息闭塞、发展滞后。在脱贫攻坚阶段,当地政府出资修建了出山公路,公路连接起了何家岩村和山外的世界,串联了梯田贡米与往来游客。青山、梯田与古老的村寨被勾画成田园画卷,如今,这个曾经凋零的村庄有了文创空间、咖啡厅,也积极入局互联网电商,一举摘掉穷帽子,吸引年轻人回乡发展。

【挖掘农村多元价值切面】

作为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重要场域,乡村在生产与经济上的价值几乎毋庸置疑。无论是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村,还是巧妙玲珑的生态产业村,都说明了只要有信息技术和革新理念的点化,乡村在支撑物质生活方面大有可为。

更重要的是,乡村还是中国人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那块“自留地”。

乡村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紧密的薪火相承。每一寸土地都记载着一方风土人情的基因密码。在乡村,人们可以无数次反刍集体记忆,感知文化共振。《记住乡愁》就选择了其中几个参照,通过这些乡村,便可一窥乡村变幻无穷的可能性。

在南丹县里湖瑶族自治乡朵努社区拍摄时,节目组有幸记录了当地白裤瑶居民赶圩的日子——这是他们相聚的盛会。因为特有的文化体系,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在易地扶贫搬迁后,他们走出大山,同心聚居,以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为抓手,发展乡村旅游。瑶族刺绣蜡染、打铜鼓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传承绵延,同时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别有风情的人文景观。

与朵努社区异曲同工的还有重庆市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以保存完好、规模庞大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为招牌,将旅游产业发展得火热,去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

浙西的小山村余东村的村民也凭借着一支画笔,描摹出了新时代艺术村的模样。

跟随镜头行走在余东村,江南民居的外墙都装饰着风格色彩各异的绘画作品。画下这些生动场景的不是别人,正是村里居民。一个800多人的村子,农民画画师超300人,余东村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匠人村”。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笔头,记录生活,着彩乡村。

乡村是一首诗,读不尽,才更让人念念不忘。有人会从中读到乡村对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支持的坚定力道,有人会为每一尺砖墙上镌刻的岁月印记而动容,有人期盼在乡村天高任鸟飞的留白处亲手续写篇章……而这永远未完待续的故事,恰恰是乡村的内在活力。当我们将一切美好想象投射于乡村,它必将会以漂亮的声响。

(栏目组供图)

责编:勾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