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至14日,入选“传统焕新计划”的原创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连演四场,这几日,剧场里洋溢着青春的热情。这是北京舞蹈学院有史以来唯一一部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年轻的舞者们由校园走出去,正式接受观众的检验。
故事宛转 “唯”有“香”如故
古朴唯美的舞台上,故事在女娲捏出的泥人“香”与“惟”的甜蜜爱情中娓娓展开……观众随着演员们时而神秘、时而热烈、时而庄重、时而清雅、时而妙曼的表演,在时空中穿越轮回,在跌宕起伏的剧情中体验阴阳两世间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感叹爱之永恒。
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舞云门》是北京舞蹈学院创意学院21级编导班全体同学共同打造的中国古典舞诗剧,特邀舞蹈艺术家山翀和该学院各专业、各届的学生、毕业生参与演出。黄伊锘是该剧的文本策划,也是剧中演员,小姑娘大大的眼睛里,饱含着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正是她,第一次看到山翀老师和邹寒冰的双人舞后,提出了“惟有香如故”的概念。后来,在老师们的鼓励认可下,“香”和“惟”最终也成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
“我们借阎王、判官生死簿上的笔划判定,让男女主人公历经三世轮回的曲折,展现‘香’与‘惟’为爱执着、为爱牺牲、为爱破除重重阻碍的勇气,歌颂大爱无言。”该剧执行导演、剧中扮演阎王的王俊喆说,“同时我们又给了他们开放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继续离别轮回,又会否在黄泉路上找寻对方……这需要观众自己去想象。”
这群思维活跃的年轻舞蹈编导,希望通过这样不定式的结局,让观众看到世间轮回变幻之中蕴含不变的情感寄托。“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们以内敛含蓄的中式审美表达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再读“云门”大胆新式表达
“云门”相传是周代六舞之一,更是每一位中国舞者心中的精神信仰和灵感源泉。不同的舞者在不同阶段,对“云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认知。
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在“中国舞剧皇后”山翀看来,“云门”可谓既古朴又雅致的结合体。“新一代年轻编导、舞者,用他们独具气韵的肢体语言,用创新的方式将现代和传统结合,表达了他们对‘云门’的理解。这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她说,这也吸引她欣然受邀参演。尤其经过创意学院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国内知名舞蹈编导张云峰的巧妙编排,整台演出通过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设计、节奏处理、背景音乐等细节的把握,完美呈现出年青一代对“云门”的思考和创新实践。
“最开始,我觉得‘云门’是一种遥不可及、古老神秘的宏大概念。”黄伊锘谈起自己的理解,滔滔不绝,言语中带着兴奋,“一次身体素材课,老师让我们围绕‘云门’创排一个作业小品,集思广益后,《舞云门》初见雏形;后来经过学院年末汇演、舞蹈大赛、学院学生实践项目等一次次历练,15分钟的短节目慢慢丰满;最后山翀老师和邹寒冰师哥的加盟,让节目更加完整成熟,最终登上了天桥的舞台。”经过这轮首演,“云门”给予她艺术创作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坚定信仰。
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不同于主线的严肃庄重,跳脱活泼的阎王一角给全剧增添了些许趣味。他的化妆服饰和表演方式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花脸,红白相间的图案暗示了他亦正亦邪的形象,扮演者王俊喆深有感触:“我们打破惯常,让阎王成为看似无情实则有义的生死判官。”
不止这些,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运用让人惊喜。舞台上布满岁月痕迹的岩石,则以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将几千年文明浓缩其中,并从另一个层面与“爱是永恒,爱如磐石”的主题相互照应。
前途明亮 新生代未来可期
对于演惯了大制作、大舞台作品的山翀来说,这次小剧场的尝试更多是为了鼓励提携新人。她认为,小剧场为年轻的主创们提供了阶梯式培养的平台。“年轻人先期可以通过小剧场的创排演出慢慢成长、成熟,之后再去做大剧场的作品也会更沉稳。”山翀说,“但不管是小剧场还是大剧场,包括下基层演出时的‘天地舞台’,大家都要保持对艺术的真诚。”
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学生们对于大前辈的支持,除了感恩,还有收获。《舞云门》中,山翀是妙曼的少女、蹒跚的老妇、娇媚的蛇妖;教室里,她是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善意鼓励、精心呵护的老师。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们把她当成了引路人。大家表示,山翀老师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对舞蹈的深沉之爱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看她跳舞是一种幸福、享受、感动,也激励自己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个人修养,“舞”出中国范儿。
舞蹈诗剧《舞云门》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演出
在谢幕之前,有一段特别的群舞:山翀坐在舞台中央,欣慰地看学生们翩然起舞。表演融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于一体,放松俏皮,学生们和山翀之间、同学之间充满爱意的眼神交流令人感动。在欢乐融洽的氛围中,台下的观众们就像山翀一样,仿佛看到了他们未来的模样。
(图片由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