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俄新社、塔斯社12日援引法国媒体消息报道,欧洲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小说家,1929年4月1日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著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2020年荣获卡夫卡文学奖。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米兰·昆德拉经典语录: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发现自我,并成为自我。——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媚俗的根源就是对生命的绝对认同。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选择了这个方法正如你选择了你的命运,你我的选择都同样是不可改变的。 然而,每一个人都遗憾他不能过其他的生活。你也会想过一过你所有未实现的可能性,你所有可能的生活。 ——米兰·昆德拉 《生活在别处》
路西法悖论即是:如果一个社会(譬如我们的社会)流泄着损人不利己的暴力与恶意,那是因为这个社会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恶,没有真正经历过恶的统治。因为历史越是残酷,避难的世界就越是美丽;处境越是平凡无奇,就越像那些“逃亡者”紧紧攀附的救生圈。 ——米兰·昆德拉 《相遇》
活在真实里,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历史如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的轻,轻若红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逝的东西。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米兰·昆德拉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自由而纯粹地体现出来。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最为彻底的测试,但它处于极深的层次,往往不为我们注意),是看他与那些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人类根本的失败,就是这方面造成的,其为“根本”,是因为其他一切失误均由此而产生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便不复存在。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