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天高海阔 鹰击长空 着力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2024-05-28 11:19 来源: 文旅中国

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指南(试行)》,为各省市考古机构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为更大力度、更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规划了实践路径。

一、以“东西南北中”的格局,聚焦核心,关注整体,引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指南(试行)》应运而生。《指南》以高瞻远瞩的格局,体现了着眼全国,鼓励争先,激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宗旨,呈现出以“实”为要,以“全”为核,以“质”为引的内容要领。

(一)“实”字当头,筑牢根基。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重点是“立足实际,追求实干,突出实绩”。《指南》规定了申请条件,要求以扎实的学术成果为支撑,以完善的基础条件为衡量,以清晰可行的长远目标为标尺,以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为依据,从考古机构是否羽翼丰满,是否内外兼修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要求各建设机构扎扎实实开展工作,从源头杜绝了只求形似而忽视综合发展的“镜中月”“水中花”的现象。

(二)“全”字覆盖,统筹各方。考古机构是否是世界一流,要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创新性发展潜力以及对服务国家大局的贡献程度等全方位考察。《指南》明确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要围绕学术科研、国际合作、管理创新、队伍建设等几个方面开展,以学术成果为导向,注重国际影响,关注政策保障,树立人才发展理念,涵盖了考古机构建设的四梁八柱,做到全面指导、全面规范、全面发展。

(三)“质”字引领,追求卓越。考古机构走向国际的关键在高品质,重点在高水准。《指南》以追求卓越为目标,保持卓越为定势,严格规范一流机构的建设过程和评价过程,组织设立专家库对一流机构进行评价,保障科学性、客观性。并且,要求建设机构和预备机构进一步明确建设方案,落实落细发展规划,以动态调整的方式激励各机构立足实际,争创一流,树立标杆,保持优质,旨在从内在基底到外在形象立体化全方位向世界呈现中国考古水平。

二、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重视,全面支持,提供保障,护航发展

202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订《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共建协议》,自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成为全国首家省部共建的考古机构。共建协议的签订彰显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决心与力度,体现了对陕西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一)系统规划,统筹部署。2024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专章阐述文化建设,强调要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项目考古研究,充分彰显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统筹规划,为陕西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密切关注,多次考察。2023年,省委书记赵一德同志赴吉尔吉斯斯坦红河古城遗址发掘现场,同中亚联合考古工作者亲切交谈,提振了文博工作者的信心。不仅如此,省委书记赵一德、省长赵刚、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大光、副省长徐明非等多位省上领导多次亲临考古现场,多次到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察,充分肯定了陕西考古取得的显著成绩,显示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三)政策倾斜,纾难解困。2021年6月,省委编办批复同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扩增事业编制人员105名,极大缓解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进一步规范考古工作流程,2022年9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陕西省关于加强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规范基本建设考古工作,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陕西省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工作管理办法》。除此之外,陕西省科技厅全力支持建设考古现场文保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财政厅、省文物局联合印发《财政支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文物保护利用八大重点工程,提出了24条具体措施,以高额奖金支持推动文物考古事业提质增速。多项举措齐头并进,表明陕西考古事业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时代。

三、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决心,势如破竹,多措并举,实现蝶变

陕西作为考古大省,文物强省,承载着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续发展的重大使命任务。对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以《指南》为引领,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为建设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不懈努力。

(一)争取政策支持,实现多方协同发展。一直以来,陕西考古成绩显著,对推进中华文明进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持续助力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在具体工作中科研经费欠缺、考古领队不足、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狭窄,以及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不完善导致的科研深度不够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仍是制约陕西考古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的重要桎梏。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及陕西省文物局进行密切沟通,建议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经费保障与高精尖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延长考古领队延聘期,制定院校合作计划和“考古名家”“大国工匠”储备计划,切实为陕西考古提升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育引高层次人才提供扶持,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冲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灌注动力。

(二)立足文明起源与夏商文明研究,探索科研攻关新机制。神木石峁、清涧寨沟等研究潜力大,学术引领性强。我们将以这些重点项目为试点,秉承绿色发掘理念,将“传统考古”与“科技考古”“文献史学”有机结合,创新科研模式;汇聚考古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文献史学等领域的国内外学术名家,组建多学科、高层次研究团队;与山西省、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国家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协同攻关,培育“夏商工程”重大项目,深度探究黄土高原上的夏商文明传奇。并以点带面,把经验推行到各项目中去,做到学术课题前沿化,人才培养规范化,研究成果普及化,交流合作国际化。

(三)合理布局方案,拓宽研究深度。立足秦东陵、周原、雍城、咸阳城等重点项目,发掘亮点,阐释疑点,加快整理发表考古报告,填补学术空白。针对目前的薄弱区域,培育黄河中游地区现代人类起源、渭北台塬地带文明化进程、关中地区客省庄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关中地区周代封国与采邑、秦岭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课题,争取入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国家重点工程。

(四)扩大国际影响,搭建合作互鉴桥梁。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持续推进与中亚各国的联合考古工作,继续举办中美田野考古学校,积极引进国际考古学专家到陕院担任指导顾问,实现合作平台“建起来”、成功经验“引进来”、学术成果“走出去”,充分发挥先锋作用,提升中国考古的国际影响力。

(五)盘活发展动能,构建卓越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将加强与各高校的联合培养力度,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完善职称晋级方案,实施中外联合培养计划,坚持育、用、引全链条一体化打造一批高水平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专业人才团队。围绕重大项目,形成名家引领、多学科人才参与的研究团队,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形成千帆竞发的科研氛围。

(六)促进成果转化,打造展示利用平台。陕西文物资源丰富,成果频出。为促进研究成果高质量转化,我们将全力打造成果展示交流平台,激活《考古与文物》的发展动能,提升期刊影响力,扩大学术成果辐射范围,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发考古信息管理和资源共享平台,加快积压资料整理转化,把考古成果、文献资料、图像资料呈现在指尖,实现可视化、可触化。同时,全面建设文物保存与展览平台。一方面建设考古标本库房,保障资料整理高效化和文物存储的安全性;另一方面立足陕西考古博物馆,发挥窗口效应,提升展览陈列和服务保障能力,定期举办各类考古成果展览,讲述好陕西考古之事,传播好中华文明之声。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