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秦腔《杨门女将 》剧照 秦毅 摄
踔厉前行 以口碑赢得群众喜爱
“我今年都80岁了,从小看着剧团的戏长大,眼瞅着它一步步发展起来,每一场演出都是人山人海,还出了名。作为周至人,咱心里也美。”在9月6日举办的“周至剧团七十周年庆典”暨系列庆祝活动开幕式现场,不少戏迷扶老携幼自发而来,八旬高龄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咱这儿的人,逢年过节有大事,都要看周至剧团的演出,已经成了风俗和传统。近年来剧团推出的好戏更多了,演出也很频繁,希望以后继续多多给大家演起来。”李先生说。
中国梆子戏鼻祖秦腔,在三秦大地历经岁月洗礼,在新时代中惊艳戏曲殿堂。以70年的奋斗,谱写出基层院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歌,周至剧团走出了不凡足迹,赢得了群众的喜爱和尊敬。
与古为新,代代传承,让梨园之光熠熠生辉。周至剧团团长王国权表示:“我们幸运地享受着新时代的华彩,接过前辈的无私赠予,也让我们感到沉甸甸的使命在肩。70周年庆典是庆祝,也是鞭策,我们要继续传承秦腔艺术,传承周至剧团为人民演出、为百姓服务的历史使命,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改革创新 为乡村振兴汇聚大秦之声
“咚、咚、咚……”激情豪迈的鼓声响彻天际,秦岭·秦人·秦声——2023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大舞台系列活动近3个月来在周至举办,吸引了众多新老戏迷。“咱周至号称‘戏窝子’,喜欢秦腔的人很多。最近演出不断,我们是美在其中。除了看到咱周至的大家,还有这么多年轻的演员,美得很!”近日,观看2023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大舞台暨周至剧团组团70周年展演的老戏迷孙阿姨乐呵呵地说。
秦腔艺术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艺术宝库,可以从中找到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西安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寇雅玲表示,周至县剧团成立于1953年,1984年改组以来,剧团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16字办团方针,使剧团在西北地区县级剧团中独树一帜。剧团足迹遍及八百里秦川、陇上高原和宁夏大地,持续在基层为广大老百姓服务,赢得了“戏好团风正、唱红陕甘宁”的好名声。
2020年4月,西安演艺集团正式托管周至县剧团,秉持“不但要让剧团活下去,还要火起来”的改革方向,周至县剧团对外名称变更为“西安演艺集团·周至剧团”,剧团纳入西安演艺集团管理运营体系,并且与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结对子”,资源共享,在保留剧团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随着老百姓对文化艺术需求的逐渐提升,经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扶贫办和周至县政府深入沟通、精心策划,2021年6月,周至剧团秦腔小剧场正式开业,不但为剧团提供了一个新的演出阵地,也给到西安周至沿山旅游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 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剧照 秦毅 摄
周至剧团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扎根三秦大地,为广大群众奉献了一系列精品剧目。近年来,周至剧团不仅将传统骨子老戏《下河东》《金沙滩》《破宁国》《大报仇》《出棠邑》重新搬上舞台,保持了秦腔传统生角剧目占据舞台主流的风格,还移植或者新编了剧目《花打朝》《汉武帝哭宫》《大破天门阵》《梁宫案》《关中晓月》等,排场大、行当全,充分展示了剧团人才济济的盛况。
扎根一线 在西北县级剧团中独树一帜
作为大众文化、百姓娱乐代表的秦腔,戏里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弘扬着传统的仁义礼智,时至今日,周至剧团的秦腔唱腔仍然保留了质朴跌宕的风格,这种赓续自最古老的西秦腔遗韵的唱法,虽显古拙,却充满了国风周南的慷慨激昂,因此格外受到戏迷推崇。
一边守住根本,一边在剧团初成立时就笃定的“扎根最基层、为人民演出、为观众服务”道路上,顺应时代发展,积极拥抱市场。如今,驰名大西北的周至剧团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包剧团”“文艺轻骑兵”。剧团借力基层优势,扑下身子深入农村,走近群众,年演出近300场,将秦腔唱遍大西北,名声越来越响亮。
记者了解到,此次“周至剧团七十周年庆典”系列庆祝活动由“开幕演出”“与民同乐演出”“七十周年巡回演出”3个板块组成,广邀秦腔名家、文化学者和戏剧专家、民间自乐班等齐聚周至,所有演出活动还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展现了周至剧团作为全国优秀基层院团的新魅力,在让人民群众享受秦腔文化滋养的同时,再度擦亮了剧团的金字招牌。
“西安演艺集团托管周至剧团3年多来,周至剧团迈上了新的发展赛道,在发展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希望西演集团的托管能够继续为周至剧团积蓄力量,助推剧团良性、健康发展。”寇雅玲说。
秦腔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凝聚三秦之魂。周山至水,涌动戏曲发展热潮,孕育文旅盎然生机。周至剧团将以弘扬好、传承好秦腔文化为己任,让创新之曲在这里奏响,梨园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持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
2023年9月26日《中国文化报》
第5版刊发特别报道
《西安演艺集团•周至剧团:坚守基层七十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