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31日,北京京剧院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在北京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成功首演。
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以商鞅与嬴驷二人的人物关系为贯穿,从意气相投,到相知相惜、同舟共济,再到慷慨诀别、相互成就,既有君臣二人间为实现共同理想的激情,也有两个不同性格人物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该剧剧本来源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项目,由宽友(北京)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承办的“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面向全国公开征集的优秀舞台剧剧本库。曾于2020年11月25日在西区剧场进行了片段孵化展示,受到了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资助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历史题材创作工程”。
在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的孵化创排过程中,广泛吸收引进了社会力量,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剧目创作得以精细规划和顺畅实施。在该剧创排过程中,北京京剧院高度重视,举行了多轮专家论证和排练审查,从艺术水准上做到严格把关,力求精益求精。5月29日,剧组举行了两组演员首演前最后一次彩排。在上午的B组彩排前,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一团团长魏学雷、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导演李青分别对剧组演职员做动员讲话,鼓励大家加强艺术站位、体现艺术责任,以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认真负责、全力以赴完成演出任务。下午观看A组彩排之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马文,北京京剧院党委书记杨洪义,剧院艺委会专家何威、张学治、刘耀春、周家新,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导演李青,剧院创作(研究)部主任郭秋玲等再度召开座谈会,为剧目的最终圆满呈现和青年演员的艺术成长保驾护航。会上,马文巡视员强调,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的创排恰逢其时,北京京剧院要紧紧围绕打造“演艺之都”建设,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着力研读历史,挖掘人物内心,以一流的团队创作生产出一流的文艺作品,做到“感染人、感动人、激励人”,确保该剧以完美的呈现高质量亮相首都舞台,服务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由原北京市文化局党组成员、《新剧本》杂志原主编徐恒进任文学指导,青年编剧赵硕任编剧,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主任、国家一级导演李青任导演,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任唱腔设计、作曲,北京京剧院青年作曲刘洋、北方昆曲剧院青年作曲王天赐任作曲、配器,北京京剧院杨鹏任舞美设计,杜娜任服装设计,赵通任灯光设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人物造型专业教师张姗姗任造型设计,北京京剧院花脸演员、导演、舞台监督王博文任技导,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郭海峰任舞蹈编导,北京京剧院吴清霖任脸谱设计。该剧由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方旭、优秀青年演员王瀛政饰嬴驷,优秀青年演员裘识、于欣泽饰商鞅,国家一级演员常秋月、优秀青年演员马娜饰秋娘,优秀青年演员于帅饰嬴虔、包岩饰公孙贾、赵世康饰景监、李浩亮饰项早、苟欣伟饰项晚,优秀青年演奏员赵佳佳任鼓师、易小龙任琴师。
扎根传统 守正创新
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作为一部着力培养优秀青年演员、推动剧院流派艺术特别是裘派花脸艺术传承发展的重点剧目,以多段生净对唱贯穿全剧,十分考验演员唱功。该剧在唱腔设计上综合考量人物行当、性格特点、情感走向等因素,在唱腔布局方面,有西皮、二黄、反二黄、导板、慢板、原板、散板、流水等,声腔板式齐全。同时大胆吸收梆子腔的旋律因素,使大段唱腔以情动人,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夜探”一场,在嬴驷与商鞅二人由机锋对探到坦露胸怀之后,面对商鞅所献自污杀身之计,嬴驷“舍了爱卿,我五脏俱断、翻江倒海、泪涌成涝灾!”的唱腔,便是借鉴了兄弟剧种的旋律,唱出了嬴驷抉择的无奈和对商鞅的不舍之情。
为凸显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厚重的时代感和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剧目独特的音乐形象,达到醒脾的舞台效果,该剧设计了饱含雄壮、沧桑之感的主题序曲。序曲使用历史悠久的古琴起调,随后笙、箫、笛子、唢呐、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和展示京剧本体特色的京胡依次渐入,使观众瞬时有穿越古今、身临其境的观演况味。而随着以编钟、磬、大鼓伴奏,带有曲牌性质的合唱歌声响起,逐渐将观众带回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嬴驷与商鞅那段君臣之间的纠葛与感情的碰撞,商鞅为国为民无惧生死的悲壮故事情境之中。历史上秦国地处现今西北甘陕地区,为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剧中在“夜问”及“受刑”两场吸取西北民歌技法特色,设置了两段女声伴唱,推动剧情发展,将现场气氛烘托至高潮。
通力协作 勇于开掘
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于2020年11月25日在西区剧场进行了片段孵化展示,经过近三年筹备孵化和月余的下地创排,剧组全体主创、主演通力协作,以“一棵菜”的精神成功将该剧呈现在舞台上。该剧首度以京剧形式塑造出嬴驷与商鞅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战国时期汹涌澎湃的烽火印记和华夏俊杰心系天下的广阔情怀。
为综合运用视听语汇将这一主旨生动呈现在舞台之上,剧组不仅深度打磨剧本,使内容更趋成熟,结局更尊重历史原貌,且在此基础上通过二度创作,使场面编排生动、调度有章有法,整部戏极具情感张力。该剧舞美以冷峻、苍茫为主基调,使用传统戏曲艺术的写意手法,根据不同场次内容设置新政框碑、一桌二椅、宫室桁梁、青铜鼎器等布景,配以篆书排布、线条勾勒的不同画幕,自然渲染出不同时期、环境下的人物情绪和舞台氛围。其中,由双圈转台和两架不完整战车形象平台构成的舞台是全剧舞美核心,意象化地体现出赢驷与商鞅之间君臣、师徒、知音等复杂的人物关系与情感联系。这种关系在面对不同环境时既互为依托又相互矛盾、既互相成就又互为掣肘,恰如舞台上的两架战车既可合二为一、并轨同行,也可分裂峙立、逆向对冲。而圆形转台则如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将恢弘的中华文明熔铸其中,化为历史跫音,引今人追迹。此外,该剧灯光着力渲染情感色彩,与舞美、音乐相辅相成,突出打造人物内心世界。特别是尾声部分打在嬴驷身上的一缕追光,以光影效果成功塑造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形象。剧中服装造型以历史感、个性化设计配合塑造人物形象,与全剧风格及舞台布景和谐统—。
锐意进取 育人铸魂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为推进人才培养、强化梯队建设,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设置A、B组演员,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寄予厚望。用新创剧目培育新生力量,通过饰演嬴驷、商鞅这些过往京剧剧目中未曾呈现过的人物形象,使年轻演员在创演过程中着力开掘人物内心,潜移默化地将中华历史文化投射于传统戏曲艺术的演绎中,将“学历史、演人物”“知行合一”落于实处。同时,在剧中人物刻画上,该剧也以新时代审美进行多元化塑造,突破传统剧目中脸谱化的角色设置和革命现代京剧中壁垒分明的二元对立模式,使人物血肉丰满,彰显人性温度。这一点在北京京剧院近年来创排的众多新创剧目中已有所呈现,如新编京剧《大刀王五》中的“窜天猴”、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中的“余书豪”等。而在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中,这一刻画方式已不再囿于单一人物,无论是主角嬴驷的心怀疑虑、商鞅狱中的自思自叹,还是剧中反面角色嬴虔最终的喟叹与施礼、以丑行应工的景监从中劝解、周旋,都赋予了全剧人物细腻丰沛的灵魂。
立法兴文,育人以文。树立文化自信,离不开坚持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离不开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秉持革故鼎新的精神品格,掀起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变法图强运动。春秋时期管仲改革、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都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了社会进步,塑造了中华民族世代崇尚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勇毅前行、舍我其谁、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和士子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变法思想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有充分合理性和持久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法文化的创造动力和活力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当代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路径。国粹京剧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声音”,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致力于以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民族的共享记忆,也是我们与历史的精神接续。创排新编历史京剧《嬴驷与商鞅》,既是弘扬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法治精神,也是以京剧人的实际行动践行“三并举”的戏曲剧目方针。京剧艺术作为拥有较为悠久历史的成熟戏曲剧种,在营造戏剧冲突、开掘情感深度、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备突出优势。选择优秀题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新编历史京剧剧目,是北京京剧院赓续京剧传统、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实践和积极作为。
6月26日、27日,该剧将在北京大兴剧院再度上演。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