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日,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民中心的中国桃文化博物馆人流不断。不少外地游客自驾车数百公里赶来,只为近距离欣赏桃木雕刻工艺的魅力。
肥城是中国桃文化发源地之一。以推动桃木雕刻工艺创新发展为目标,肥城市多年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老手艺人收徒传艺蔚然成风,当地桃木雕刻年产值24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占85%份额,直接带动4万人就业。
传统手工艺项目构成泰安市非遗资源重要板块。居民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对传统文化兴趣度逐渐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推动本地手工艺焕发新的生机?泰安市各级文化旅游部门主动担当作为,按照国家、省级层面部署,通过树立产业化思路、探索“非遗+景区”、强化对非遗项目营销推广,调动起广大非遗传承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性。
在泰安市东平县大宋不夜城,围绕“山东夜间旅游新地标、特色非遗体验地”定位,景区融合运河文化、黄河文化,打造紫石街非遗一条街,引入东平湖莲子彩绘、泰山糖画、掐丝粉彩等非遗项目,为游客提供民俗体验和情景互动多维体验。
东平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华介绍,特色非遗项目来到大宋不夜城,被作为核心IP打造,成为展演、研学、游玩的重要文化元素。近几年,大宋不夜城与周边学校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定期举办研学游,成为青少年了解家乡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阵地。
曾经,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为糊口走街串巷,延续发展传统工艺,构成地方文化生态的关键部分。如今,经济社会发展迈入高质量赛道的泰安市,将老手艺重新“请出山”,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案例,深挖文化内涵,聚力建设旅游业核心优势。
2023年10月对外开放至今,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的网络人气日益高涨。这个总投资3400万元、面积超过3200平方米的非遗展区,集中展示东平县上百个非遗项目,巧妙运用多媒体手段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同时,展区设有多个传习空间,当地非遗传承人定期驻点免费教学。
开放半年时间内,东平县大运河非遗传习中心迅速成为泰安市知名旅游景点,接待游客逾8万人次,月均举办各类老手艺传习活动20场。
泰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洪洲表示,以推动非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泰安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景区品质改造提升行动,实行“一景区一方案”,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开展“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把典故传说、历史事件、名人故居等深度融入景区景点、文创产品和展示体验。
(图片均由苏锐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