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伦敦西区爆款悬疑惊悚话剧《2:22》的首个中文版制作,由大麦Mailive、翊坤文化出品,“当然有戏”、晓年青剧团、翊坤文化制作的话剧《2:22》日前在北京首演后,因其对现实生活和社会议题的映照引发观众的多元思考。在惊悚、悬疑的故事外壳下,该剧以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表达,成功传递出了更为丰富细腻的关于生活、社会、文化、科学等广阔的议题。
《2:22》更像是“披着惊悚外衣的现实主义家庭生活剧”,故事以惊悚悬疑的元素切入,讲述了珍妮和她的丈夫搬进了新买的房子里。每晚2点22分,珍妮都能听见屋子里诡异的声音,于是认定新房子被鬼魂诅咒,但她的丈夫并不相信。他们邀请了两位好朋友共进晚餐,决定共同在2点22分一探究竟……
当舞台上红色的电子时钟开始倒计时,人物关系逐渐铺陈,生活细节在人物细密的对话中不断展开,观众也在由对这座房子未知的恐惧陷入到对故事中四位人物各自生活的窥探……比起探究为何这座新买的房子会出现诡异的状况,探究故事里复杂的人性和欲望似乎更让观众着迷。那些日常生活里平静而真实的瞬间,一旦被放大,被深入思考后,又何尝不会令我们感到某种恐惧呢?
《2:22》的编剧丹尼·罗宾斯,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喜剧表演背景,因此他的剧本创作非常扎实,情节巧妙环环相扣。他在故事中埋藏了丰富而缜密的多学科知识,同时其笔下人物又十分生活化,台词犀利不失幽默,这种日常场景和超自然现象之间的反转碰撞成为该剧的一大看点。
导演张慧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当下性”的剧本,尽管故事讲的是一对伦敦中产夫妻的生活,“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化文化信息的沟通以及我们现在通过网络进行的频繁的信息交换,包括影视作品的阅读参考,观众对于这种生活并不陌生。”尤其在由翻译尚晓蕾充分做到“信达雅”的剧本翻译的基础上,观众很容易把故事中“伦敦的他们”当成“身边的我们”来看。因此,在此次中文版《2:22》的制作中,主创们决定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版特色,以便更好地传递剧目对于生活深入而辩证的思考。
“在该剧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我和演员们一起进一步去挖掘人物在说出每一句台词背后的规定情境到底是什么,也会在原来台词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的调整,让人物说出的话能够令观众马上可以理解此时此刻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仅仅听到这句话的文字信息。”张慧说。在她的执导下,剧中优秀演员们的表演松弛而流畅,细腻深刻地将人物形象和典型性格生动呈现在舞台上,令观众不断代入自身情感判断。
这也是为何观众在整场话剧观看的感受中,没有感到丝毫心理疏离的原因。不仅如此,观众们反而能够深切感受到舞台上初为人母焦虑的家庭主妇、自以为是的理工科丈夫、表面看似潇洒内心实则脆弱的女医生以及她看似粗鲁内心柔软的装修工男友,以及感受每一个人的情感起伏甚至是他们自身恐惧的来源,从而对每一个人物所处的生活都报以理解和同情。在张慧看来,这部剧的精彩之处,正是“它所谓的悬疑惊悚的特质,并没有使人物或者是生活简化或者是片面化。”
在剧本和表演之外,场景的构建和视觉呈现也为此次话剧悬疑惊悚风格的打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舞台的整体空间呈现非常贴近日常生活,且较多运用了红、蓝、黄等醒目的视觉色彩,通过明暗、光影、火光与烟雾等元素的交织,整体氛围既充满悬疑气息,又不乏现实家庭的温馨感。同时,主创也充分将人物情感融入进房子的每个角落,原有维多利亚排屋的房屋结构、新建的玻璃天窗、层层叠叠的壁纸、黑黢黢的后花园、不言而喻的时钟等诸多元素,处处映射出人物内心深处的种种矛盾、对抗和不安,以及潜藏于故事背后的爱与温情。
随着首场演出的顺利落幕,该剧也收获了广泛赞誉。有观众认为,惊悚与悬疑色彩毋庸置疑,但更撞击心灵的,还有家庭与生活中身为母亲角色的代入感,家庭赋予的羁绊和温暖。人性的自私、复杂,爱的彷徨与抉择,在这部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在当下话剧舞台上,类似《2:22》这样一部经得起现实主义推敲,同时又具备悬疑惊悚气质的剧作,是比较很少见的。借由悬疑惊悚这一极具商业化表现力的形式,去探索更具艺术化的文学、哲学乃至社会议题的现实主义表达,这本身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创作者和制作团队在艺术探索中的一种野心。
对此,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表示:“《2:22》是一部非常‘新’的作品,它的‘新’不仅在于这是一部版权引进和制作都与国际速度同步的剧目,也在于它的剧本创作和故事内核聚焦的是与每个人的日常都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当下性’。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部富有奇思妙想的作品,为观众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观演体验,也期待作品对于现实生活和社会议题的映照能够引发大家多元的思考。”
继北京首演后,今年6月13日至16日,话剧《2:22》中文版还将登陆上海上剧场与更多观众见面。
(图片来自话剧出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