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文物 | 观东方美学千年传承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开展

2024-01-27 17:41 来源: 文旅中国

素朴温润的茶器、悠静沉稳的漆器、沉浮尘世的浮世绘……1月27日,“粹美东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日本文物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以北美十大文化机构之一、拥有领先国际视野的加拿大最大博物馆——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原基本陈列的91件展品,展现了日本江户时期的艺术思想、工艺技巧、生活美学,以及其与中华文化间的渊源。  

日本文化在经历了认知自然、学习中华文化两阶段后,逐渐形成自身文化特色,于江户时代走向成熟,催生出独特的“粹”美,不仅影响了本土的器物审美,更奠定了世界范围内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印象。此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展出的文物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日本收藏中的精华,多数为在明治时期的出口货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传世品,通过捐赠、基金会购买等方式入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第一单元“茶禅一味”主要展出茶罐、花瓶、香盒、茶室器皿等,展现日本茶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中国是最早栽茶、制茶、品茶的国家,中国茶文化的内核,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提升精神世界的载体,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中国茶文化随着禅宗传入日本,在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社会生活后,形成了兼具宗教、艺术、文化多元素的文化活动,也是佛教思想的一脉文化——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的仪式,更是一种审美体验和心灵修养的方式。 

此次展出的重点展品中,就有唐物文茄茶罐。此类茶罐原产于中国,被称为唐物(“中国物”),深受茶道人士的喜爱。相对紧凑的形式和薄薄的壁覆盖着普通的深褐色釉料,往往是唐物茶罐的特点。茶罐口沿的金漆修复称为金缮,暗示这件作品的重要性和前任主人对它的关心。 

茶道虽自唐代以来传入日本,但如今日本茶道的抹茶之道却得益于宋代的点茶法。而日本对茶道器具亦是极为讲究,茶道器具名目繁多,日本的都道府县,各出产不同的陶瓷器,此次展览就展示了唐津烧、京烧、肥前烧、美浓烧、濑户烧、萨摩烧、乐烧等。  

第二单元“花鸟风月”,展示了漆器、莳绘技法制作的用品、印笼等物品。日本在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本土文化融合与吸收,创造出具有日本本土风情的传统器物,漆器、莳绘技法制作的用品、印笼等便是其一。   

中国漆器已进入黄金时代的时候,日本漆艺才刚刚起步。莳绘漆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漆器之一,由于加入了描金银的技法,更增条其艺术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文化冲击。在中国漆文化的影响之下,日本的莳绘技法在平安时代日趋成熟,于江户时代达到巅峰。

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一款莳绘提盒。据悉,在江户时代中期,人们去参加季节性聚会或庆祝节日,如赏樱花、中秋节以及看戏时,都会带着食品提盒去野餐,食品提盒开始流行起来。展出的这款食品提盒用金莳绘华丽地装饰着一圈鹤的家族纹章,表明这是婚礼家具的一部分。展览还对不同的莳绘技法进行介绍。此外,在这一单元还可以看到被用于收纳印章的印笼。据悉,印笼到江户时代演变为腰间存放药物的容器。   

浮世绘是江户时代文化的一个亮点,是日本俗文化的重要象征,也被称为江户人生活的缩影。浮世绘的主题包括风景、演员、历史故事等,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犹如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展览最后一单元“一期一会”,便是展示了日本浮世绘的内容。  

重点展品中有一件邸内游乐图屏风,描绘了在虚构的风月场所中娱乐活动场景,例如饮酒、唱歌和划船。这种由非官方、非学术画家创作的色彩缤纷的世俗场景绘画在江户时代初期很受欢迎。这种态度和画风后来发展为浮世绘木版画,字面意思是世间沉浮的绘画,代表了江户时代的大众文化。展厅中展出了还有由浮世绘大师——歌川广重创作的作品《东海道五十三次——蒲原》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物品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备受推崇。大唐之韵、两宋之繁使地处闭塞的日本迫切地学习、效仿中国的文化,并进行了百年间的文化糅合。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艺术与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表示,在中国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展出来自加拿大的日本文物,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展览,能够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让观众在不同地区、不同时空了解不同文化,实现了文化的理解、交流与互动。展览开幕后,沈辰还将在1月28日于上海世博会博物馆WE剧场通过讲座《跨文化艺术展览的欣赏及其现实意义》为观众进一步解读展览。 

“博物馆展览的魅力就在于展品是物证,可以藉此体味背后的文化意韵。”上海世博会博物馆馆长刘文涛表示,本次展览与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定位十分契合,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精神底层是文化的融通与汇聚,博物馆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正如我们走进这个展览,通过件件器物,可以观东方美学的千年传承,理解山川日月之异同。”

(文中图片为展览相关照片,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易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