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云资讯系统 中传云资讯系统

戏曲博物馆 | 充满燕赵阳刚之气的地方戏——四股弦

2020-09-15 16:19 来源: 文旅中国

四股弦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邢台地区巨鹿县,流于邢台巨鹿、邯郸魏县、河南安阳等地区。在2008年6月,四股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股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近200年历史,19世纪初,四股弦由山东临清传入邢台,在民间俚曲的基础上,不断取长补短,并吸收乱弹、京剧、河北梆子、丝弦、武安平调等剧种的营养,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四股弦。四股弦使用本地语言演唱,以巨鹿方言为代表,以五声调值表示,其行腔吐字,跌宕起伏,高亢激昂,充满燕赵阳刚之气,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唱腔悠长、流畅、委婉,语言含蓄、幽默、通俗,唱词多为七字,在内容上,四股弦起初大多是反映民间家庭生活的小戏,后逐渐转变为演出历史传统戏和连台本大戏。

名家名曲

四股弦剧目有200多出,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云、张春山、马凤仙等。代表性剧目有《忠保国》《打鸾驾》《拴娃娃》《天赐禄》《贺后骂殿》《斩姚琪》《二进宫》等。

四股弦小史

四股弦源于山东省菏泽(曹州)一带,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清道光十八年,山东省一位民间艺人齐大牙,由临清过卫运河到河北威县讨饭,因会拉四股弦,便与秧歌艺人王不当、刘开庆相结合,于道光二十一年,在威县梨园屯创建了河北省第一个四股弦子弟班。这时,四股弦仍是玩会性质,只有会友,没有职业艺人。遇有婚丧或会期,互用请帖相邀,前往演出。该剧种服装、道具也很简陋,只有一身褶子,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两件布衣,脸上涂点粉,点点胭脂,束个围裙即可演出。演出时,大伙围桌而唱,伴以简单的动作,俗称“罗圈戏”或“坐板凳头”。演出剧目,多是家庭生活小戏,如《转柳树》《拴娃娃》《城门洞》《王小赶脚》等,尚无唱“庙会戏”和“青苗戏”的资格。

之后,王不当的徒弟王玉堂继承师业,于清同治九年(1870)在巨鹿县王虎寨办四股弦娃娃班,吸收河北梆子、乱弹、京剧等艺术手段,聘请河北梆子名艺人吴永顺与乱弹艺人一声雷,传授了《杨金花夺印》《西洋国》《西岐州》《清查府》等,使四股弦始有袍带戏,并日趋成熟。光绪三十年四股弦分成南北两支,并开始由农村逐渐向城市移动。剧目也由“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向袍带戏发展,民国十二年(1923),女演员郭素娥在河南省开州加入莱新清四股弦班。约七年后,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凤仙等先后加入马风云四股弦班,使这一剧种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四股弦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服装道具,以及培育青年演员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和提高。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时,利群四股弦剧团以整理、改编的《贺后骂殿》和《刘金定灌药》,分别获表演奖和演员奖。

四股弦伴奏

四股弦伴奏是构成四股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其功能和作用可分为文乐伴奏、武乐伴奏两大部分。文乐伴奏主要用于伴奏唱腔和配合表演动作奏曲牌,武乐伴奏则用于唱腔的各种开头和收头。

责编:杨晓君